《关于我妈的一切》太好哭了。平时泪点极高的我,难得遇到如此有共鸣的亲情片,大半场时间眼泪都没停过,像是开了阀的水龙头般止都止不住,电影里的场景都太容易带入自己了。
尤其是张婧仪饰演的小美,这个角色简直就是生活中的我自己,身上全是我和我妈相处的影子。每次张婧仪一哭,我就跟着哭——和妈妈争吵的哭泣、因为工作压力的哭泣、知道妈妈生病时无助的哭泣……这每一点我都感同深受。
这部电影我印象最深的一场,就是小美在阳台对爸爸哭诉的那段。小美哭得鼻子通红,甚至岔气,歇斯底里地问爸爸“从小到大她什么事情都要管,什么事情都要安排,但是她有没有想过,如果有一天她不在了,我该怎么办呀?”这一刻,我真的是破防了。这种接受不了妈妈将要离开,自己却什么都做不了的无力感;发觉妈妈即将离开,自己却还没学会如何与她好好相处的悔恨,这一层层的情感,密密麻麻地戳到我心里,我难以控制自己不去代入小美,但事实上我连想都不敢想,如果电影里的事情发生在我身上,该怎么办?电影还没结束,我已经开始后悔每一次对妈妈的关心所表现出的不耐烦甚至恶语相对。越想越难受,在电影院哭得连声音都压不住,还好隔壁姑娘也在哭,没时间注意我。
电影结尾我很喜欢。小美在妈妈离开后,在家照顾奶奶吃饭,看到爸爸上班会说加油,这时的她终于发现了妈妈为这个家所做的付出,她终于真正了解了关于妈妈的一切。小美也如妈妈的期许,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通过了科考队的考验,获得了放飞气球的资格;在事业上不再浑浑噩噩的混日子,成为了一名主持人,自信从容不迫。可能这也是我们每个人都躲避不了的成长,无论是关于家人,还是关于理想,只不过我们都还有更多的时间,去避免遗憾的发生。
跳出剧情,张婧仪这个小姑娘的演技真的出乎我的意料,可能以后我再见到她,都还会喊一声“小美”。正是因为她用心诠释的这个角色,才让我如此沉浸地感受到这部电影所表达的温情。
从一个懒散迷茫渴望逃出妈妈控制的小女孩,到得知妈妈患癌症的无助不知所措,再到渐渐接受这一切,努力按照妈妈的希望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小美对妈妈、对亲情态度的转变,是整个故事发展的一条脉络,也是整部电影质感和情感都细腻真实、引人入胜的关键所在。
好的演员可以成为一部电影的灵魂,好的演技对于一部原本题材剧情都很好的作品而言,绝对是锦上添花。这部电影如此感人,离不开张婧仪的演技和付出。也感谢这位好演员,替我表达了平日里与父母羞于谈及的话题和感情,让我开始理解妈妈,开始反思与她的相处模式,开始珍惜与她相处的每一刻;也要谢谢《关于我妈的一切》这部电影,传递了珍惜当前岁月、珍惜我们爱的人的深意……
电影散场后我就给我妈打了个电话,告诉她我想回家吃饭了,也终于对她说出了小美在放飞气球时说的那句“谢谢你妈妈“!
看完这部剧,用了4包纸巾和半只袖子。这部剧主要讲了癌症妈妈和女儿的一些事,包括“束缚”的母爱、亲情。“不要等到失去了才懂得珍惜”这句话很适合用在这里。影片中的女儿是独生女,工作新人不顺利,到处受人指指点点。爱情里知三当三。觉得妈妈一直都在束缚自己,管着自己,像是令人窒息的母爱。可是尽管妈妈再怎么唠叨,女儿仍是不解。直到知道了母亲癌症四期的消息。这时女儿才是懂事的,听话的,有礼貌的。抛出于影片,晚期癌症的确是不治之症,但是好心态也是真的很有用。说是只剩3个月,心态好了,3年都是有机会的。有时候对于癌症患者,善意的谎言也是不错的选择。其次,关于母爱,父爱。能有的最好都要珍惜,20岁之前至少我是叛逆的,我是觉得父母不会生病,也不会去关心他们,我有我自己的梦想的,我要耗费我的青春,想干嘛干嘛。工作了之后发现,父母都已经退休,家里只剩自己在工作,并且工作也极其不稳定,工资时常拖欠。可是他们一点也没有嫌弃,但是自己觉得无法给他们带来好的生活,甚至有些啃老,自己也没有像样的家庭和事业。有时候想带他们去体检,却因为这月没有发工资而让他们自己掏钱。没有能力去给他们更好的生活,只会得过且过。看完这部剧,可以深刻的反思一下自己,另外,每年尽可能带父母去医院系统的体检一次,哪怕是癌症,也要早发现早治疗。愿天下的父母家人都能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快快乐乐!
昨晚是我和我为国捐躯的老兵爸爸,今晚是我和我为家牺牲的教师妈妈,这个中秋档有点厉害了哦!
整体来说真的挺好,把日常生活、家庭关系、骨肉亲情都演得很真,妈妈小跑买柿子、用手抓地上的垃圾、赤手铁丝网刷锅之类的生活画面,接地气,胶东媳妇儿真就是这么贤惠呢!女儿演得特别好,那种20岁出头刚踏入社会的小姑娘的精气神呀拿捏太准了!我和我妈看得时候不约而同地说好像我在读研的表妹🤣。母亲虽然把弟弟当孩子照顾,把老公当孩子照顾,把婆婆当孩子照顾,还要掌舵与护航真孩子的人生,为了生孩子选择放弃科学事业,把整个大家庭抗在自己肩上,传统女性的各种牺牲全部占满。以至于无力分神来照顾自己的身体,却也在影片的最后告诉女儿,这是妈妈的选择,但是妈妈希望你去过自己想要的人生。小姑娘最后那张星星眼的面孔,不为任何男人,只因抵达极美南极,真好啊!
唯一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妈妈是「我家是男人,我家不吃亏」的徐帆来演,感觉这个深明大义又能掌控全局的妈全程在发嗲,真出戏啊!(没有批评演技的意思,就是徐帆说话的方式我听着有点别扭,我们胶东女生一般都不是那么说话的,不像青岛妈妈,像台湾妈妈。)
国内聚焦中年女性的文艺作品真的太少了,明明60、70女性有那么多经历和故事可讲,但哪怕是你好李焕英和关于我妈的一切,也是用一种青春叙事的角度在讲妈妈而已,落脚在妈妈曾经也是少女,潜意识里还是少女是比中年女性更好的。真的希望讲妈妈那一辈女性的作品多一点,不仅仅从我的妈妈这个视角出发。也祝愿永远只爱白秀幼的男性观众的审美品味,能跟上中国电影进步的速度。
先吐槽一下这片子的名字,一眼看去还以为是翻拍的阿莫多瓦的《关于我母亲的一切》,结果纯粹蹭热度,实际上是翻拍韩国的《世界上最美的离别》,为此专门去看了看原片,看完只想说,同一个故事,怎么就能拍得这么差??
1.关于表演
徐帆的表演我认为是浮夸的,是失真的,我甚至想不出她为何要如此表演,让她一个初中地理老师的身份演绎出幼儿园老师的模样。她表演得很用劲、很累,我看着也很累。面对自己成年的女儿,依旧夹着嗓子用逗小孩子的语气开一些让人起一身鸡皮疙瘩的玩笑。
2.关于母女设定
看电影的时候在想,我到底看的这是个什么年龄层段的电影。这个女儿与母亲之间的矛盾活似如青春期一样叛逆,在母亲的退休宴上演奏一首钢琴曲都扭捏成那样,餐桌上推女儿上台的样子,真是像极了倔强的幼儿园小朋友。但一想,她怎么也是深思熟虑过要和已婚男人在一起的成年人了。但是不一会儿,看见女儿又依偎在母亲的怀里,两个人在被子里说着悄悄话:“妈妈你好香啊”,又让我不禁怀疑起这个角色的年龄设定。
母亲干涉女儿感情线,导致女儿生气这件事,女儿与母亲最后的和解也处理得相当草率,仅仅是因为母亲的重病让女儿心存愧疚。非常奇怪地气着气着就变成了气母亲什么事都要操心以后自己一个人怎么办……导演非常自大的就把母亲做的这件事放在了道德的制高点上,认为不需要征求女儿的和解就可以和解。从这个角度出发,其实全片都处在同样的逻辑中,包括母亲很多不尊重女儿隐私的行为,手机定位等(btw这母亲太厉害了,什么高科技手机定位给我也来一打)。而在这种语境下,女儿最后的选择就更是让人吐血了,这得是什么年代的设定才能在这毫无铺垫的情况下让女承母业,真就母亲主题的电影母亲最大呗。影片结束后还不忘加一句“妈妈希望你可以过自己想要的生活”,生怕观众看不出来这是女儿“想要的生活”。这也是与韩版的一个差异所在,韩版中的母亲是一个家庭主妇,而这版为其增加了一条职业(梦想)线,出发点其实是好的,可惜被用得稀烂。顺便吐槽退休会上全场暂停(包括黑社会),所有人看着妈妈看电视里的科考报道,过于魔幻。
3.关于舅舅线设定
舅舅这条线也是同样的逻辑,前期跟个黑社会一样翻脸不认人,对他这个姐姐毫无好感,电影里一开始给出的理由是季佩珍把老房子给卖了却不把钱给他,对于这个嗜财如命的人来说,她这个姐姐可以说是死了也不应该在乎的,诚然姐姐把卖了老宅的钱给了季佩奇的老婆,但季佩奇当时在麻将馆并不知道这件事,所以季佩奇是被女儿的一段话就说服然后与季佩珍和解的,真的不知道编剧在写什么。而在韩版里的舅舅人物性格立体得多,包括其妻子。看这版的时候我真的多次疑惑为什么还不离婚!季佩珍说什么他其实心眼不坏的时候我一脸黑人问号脸。这种人渣不离婚留着过年吗?(真的过年了)而韩版里的一个设置是其妻不能生育,且舅舅虽然爱钱但也是真心爱她的,不嫌弃她,这让一切都合理了许多。而这版里非但没有这层原因,舅舅对妻子的爱也被编剧一并删掉了。
4.与韩版的其他不同
另外,原版中的婆媳关系是更加矛盾冲突的,没有这版这么平和;以及父亲也比原版中关心妻子得多。这种处理下的情节固然更加“和谐”,但也在某种意义上削弱了原版中的家庭悲剧性。母亲的癌症本不仅仅是天灾,更是家庭悲剧的人祸,而这层社会意义也被编剧抹去了。
5.方言问题
再有就是这两年的电影真是有蜜汁方言情结。刘玫这个室友也是原版中所不存在的,我姑且不认为编剧是为了方言加的这个角色。硬是安排一个四川火锅老板我认了,你要四川人说四川话我也认了,刘玫在医院还好好的怎么和季佩珍吃起火锅来就莫名其妙开始说四川话了呢?季佩珍个青岛人,怎么就也用四川话说起来了呢??求求各位导演不要把方言的好感都造完了。
6.最后吐槽
最后吐槽一下影片中的心灵鸡汤,一句接一句,特别是女儿在一直导航的情况下不断走错路时,母亲一句:“人生也是这样啊,叉路口很多,错了不要紧,回到正道上就行了”真是让人一口老血,真可谓见缝插针。
文/紫依
2021年一部温情大片《关于我妈的一切》在中秋档上映,由徐帆和张婧仪主演,改编自韩国高分影片《世界上最美的离别》。
改编时,对人物和经历上做了一定的本土化处理,整个家庭的关系模式和人物处境都有更贴近中国语境的转变,也加入了更多一层关于女性价值选择的表达,编导算得上用心。
电影累计票房1.5亿,在疫情肆虐的大环境下,算是不错的成绩,影片还获得了4项提名,第11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天坛奖入围影片提名,第33届华鼎奖和第13届澳门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的提名。
可以说,徐帆是整部电影的灵魂,举手投足间,都让人感受到传统中国式家庭里,一个絮絮叨叨,为了家里的琐事操碎了心的母亲形象。
关于女性,关于母亲的角色,自古以来一直在讨论,却从来没有定式的答案。
5月14日是母亲节,一年一度的节日来临之前,让我们仔细品味一下,这部关于母亲的电影吧。
它到底感不感人?
片中又有哪些值得深思的细节?
看完电影,你会与自己的母亲和解吗,而不是等到来不及的时候?
时间是贼,当你醒悟的时候,它早已经偷光了你所有的选择。
这部电影讲述主人公李小美,以第一视角对妈妈的回忆,使人泪流满面,久久无法平静。
看完,或许你能理解到珍惜的本质。
电影中的季佩珍是一位人民教师,有一个患有老年痴呆的婆婆,有一个爱她的丈夫,有一个永远“不省人事”的弟弟,她用她自己的方式爱着家庭与自己的女儿。
李小美是一个自我否定,且想逃离母爱的女儿。
父母总以为我们不会长大,他们错了。我们总以为父母不会变老,我们也错了。
李小美反感季佩珍插手她的生活,甚至为了逃离母亲,努力学习去北漂。
但是季佩珍终究放心不下自己的女儿,她在想尽办法插进她的生活,从她的生活中找取一点存在感。
季佩珍去医院检查身体,但是当她知道李小美突然回来时,义无反顾的抛下检查去接女儿。
这也为之后她的病情埋下了隐患,父母的爱永远都是以孩子为中心。季佩珍在李小美的生活中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从日常起居到婚姻大事,季佩珍永远都在操心,父母的心,在那时我们只会觉得是多余的是不耐烦的。
因为想有自己的空间不乐意跟母亲一起睡觉,而在我们咿呀学语的时候又何尝不是母亲把我们搂在怀里轻轻哼唱着哄我们入睡。
李小美想不到现在嫌弃季佩珍的她之后会永远无法感受到母亲的温暖,会成为她一辈子无法释怀的事情。季佩珍一辈子都在别人而活,所以说季佩珍在,家在。
她会无微不至的照顾自己的婆婆,甚至在之后自己生病时还在为自己的家人而操心。
她会为他那永远“长不大”的弟弟收拾烂摊子,只因以家人相称,她爱她弟弟,所以她要对他负责,并且是全责。
为了使弟弟戒毒,不惜亲手把弟弟送进监狱,换来的是弟弟对她的恨。
季佩珍“疼”吗?
毋庸置疑,她当然“疼”。
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小孩,虽然只有少数人记得。
在对李小美厌烦季佩珍的爱面前,在对弟弟的恨面前,季佩珍也渴望被爱。
李小美拒绝母亲的爱,殊不知真正感悟到的时候也是最无法弥补的时候。
是的,她迟了,她彻底“迟到”了。
因为季佩珍被查出癌症四期,那时的她,才是真的懂得珍惜的本质。
爱任何事物的方法,就是要意识到你可能会失去它。
父母爱我们,我们却不知道在我们拒绝父母的爱时,她们那副坚硬外壳下孤独的心,就像李小美夺门而出时季佩珍心底里的疼痛。
当人进入一个年纪之后,会不断索取,而父母索取的,只不过是我们的爱,他们渴望爱,所以才用自己觉得对的方式来爱我们,只是因为他们变老了。
季佩珍对李小美的唠叨,在我看来是一种最美的声音,因为一直拥有,所以才不被珍惜。
当某一天真正失去的时候,回过头来看,这是一种馈赠,一种独一无二的馈赠。
当你拥有一片天空的时候,请珍惜她所带来的美好,而不是“有朝一日”,因为“有朝一日”的意思其实就是不会再有。
影片中有个片段让我记忆深刻,季佩珍和李小美坐在台阶上,看着台阶下一对母女幸福的身影,两人相视一笑,那一刻,仿佛所有的情感都化为了温情。
人们常说,让时间解决一切。而我们要询问的是,是否还有足够的时间。
季佩珍对李小美说“宝贝,妈妈等不了了”这时候的李小美才意识到自己所拥有的,自己曾经所排斥的在以后的日子里都只能变成永久的回忆。
季佩珍让李小美有权力选择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李小美感受到了母亲带来的温暖,回归了本心,毅然决然做自己想要做的事,不留遗憾。
李小美剪了自己的头发为季佩珍做了一顶假发,季佩珍的心里只有无尽的感动与不舍。让亲情得到和解。
季佩珍戴着假发,最后用她的方式爱着丈夫,爱着女儿。
李小美说“谢谢你,选择成为了我的妈妈”她也曾长发飘飘,她也曾说一不二,她也曾温婉可人,也曾有过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对一个人来说,你可能觉得自己一文不值,但对另一个人来说,你却是无价的,永远不要怀疑自己的价值后来的李小美,找到了自己得方向,她从事了妈妈生前所做的工作,为妈妈也为自己找寻自己的理想。
当写着季佩珍名字的气象气球升上天空时,季佩珍在遥远的地方用另一种方式守护着李小美。李小美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完成妈妈和她的梦想。
原谅是最美的遗忘,李小美不满季佩珍以爱之名对自己的束缚,季佩珍不满李小美对自己的自我怀疑与自我放弃。
母女俩是对方的救赎,而这些不满譬如大雁南飞留下的是历经岁月的羽毛,终将留下痕迹。
其实任何人,在历经时,都不知道他经历的是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在过去的时光里,李小美厌烦季佩珍的一切,而在现在的时光里,季佩珍的一切是李小美的全部,李小美会带着这些记忆在余下的日子里镂心刻骨。
那些絮絮叨叨,那些望女成凤,那些寸草春晖在白驹过隙的朝夕里,终会变为落日映照的河面,闪光的珍藏在李小美的心里。
母亲的心是一个深渊,在它的最深处你总会得到宽恕。
李小美“离经叛道”的豆蔻年华在季佩珍心里是心疼,是宽恕,是舐犊之爱。
季佩珍为了李小美放弃自己的梦想,李小美替季佩珍完成了年轻时的梦想,与母亲共赴理想,是母女的双向奔赴,拥有了共同的理想,更憧憬重逢时的狂欢。
当写着季佩珍的名字飞向天空时,身为观者的我感到温暖,季佩珍会看到的,并且她会为你骄傲的李小美。
如果季佩珍还在,她一定会骄傲的,她一定会抿着嘴,额上的皱纹舒展开来,她的微笑如沁人的春风温暖着李小美的心,珍藏在李小美心灵的最深处。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着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可能我们永远也体会不到李小美失去季佩珍的心理,对于李小美来说,季佩珍在身边就是对她最大的安慰。
心里有个人放在那里,是件收藏,如此才填充了李小美生命的空白,太阳尚远,但必有太阳。
而这部电影也告诉我们,真正的东西,总是没有的人比拥有的人更清楚,所以,可要好好珍惜啊。你该知道此刻我正在想念着你,回想我们拥有的美好的回忆。
一切欢乐和不如意瞬间逝去,现在只是孤单的我和遥远的你。
但是总有一束光照进我的世界,那束光就是你—季佩珍。
有点点剧透嗷,谨慎观看
怎么说呢 重温了一下,觉得,有点奇怪, 这部电影优点还是有的,母亲和我在家里相处的那一段我觉得就很写实,我朋友也这么觉得。演技方面,我觉得其他都还好就徐帆老师稍稍有丢丢过度,但其实也还好。 剧情的设定爸爸是非常爱妈妈的,但是前半段我没有感受到爸爸有多爱妈妈,家庭事物一点不关心的那种,照顾奶奶妈妈照顾,做饭妈妈做,可能只是因为没时间关心吧。但是我还是不能理解,就照顾奶奶妈妈照顾,实在没时间请阿姨(是阿姨吧,还是别的亲戚一下给忘了)做饭也妈妈做,吃完饭爸爸就走。等妈妈查出癌症了爸爸就开始忏悔为什么没有早一点发现,这不就妥妥的迟来的深情比草贱嘛? 然后,妈妈要女儿上台表演钢琴,女儿不想,毕竟害羞对吧,但是后来怎么又有脸面和妈妈在一众亲戚前吵架,这,,不是更尴尬嘛,就算舅舅向妈妈要钱,那也可以私下讲吧,就,连上台都不愿意上的,可以当着所有人的面和妈妈吵架?最后气愤离去,留下妈妈一个人尴尬? 原本是妈妈照顾老年痴呆的奶奶,然后妈妈病了,奶奶反过来安慰妈妈?这一点其实我也不是很理解(仅代表我个人,不喜勿喷😰)
总体上还是过的去的,我觉得最大的泪点就在妈妈那句“宝贝啊,妈妈等不了了”
隔壁的观众哭了很久,的确是很好哭,徐帆真不错。只是我觉得太温情脉脉了,里面的家庭问题、母子问题、姐弟问题,每一个追究下去,都是玻璃渣,踩一下都会流血的,不过现在因为妈妈要离去,就给柔化了,磨平了,这让我不满足。这位妈妈是中国大部分妈妈的缩影,我们接受起来非常顺滑,因为电影再一次歌颂她肯定她,我们被她感动,也为自己感动。但妈妈变成这样,更深层的原因不是感动能解决的。
为题材加一分。这种主题就是奔着让你哭去的吧?确实也哭了,比较适合带妈妈去看。无论如何,希望能看到更多以中年、老年女性为题材的影视作品。整部影片中规中矩,最大的不适来自于徐帆的演技,太浮夸了,各种表演上的痕迹和套路,交出的都是行活儿,反倒是饰演舅舅的演员更亮眼、更生活化,全片最佳。母亲大概是所有人的痛点,无论你拥有怎样的母亲,一旦失去了,都是会痛苦的,她是我们来到这世上最初的联结,失去母亲是所有人的内在恐惧。
仪再加加油
如果人永远都有妈妈该多好啊
辱阿莫多瓦了
这名字碰瓷意味明显
导演手法生涩,不会转场,都是生硬的淡入淡出。对演员表演也不太有调节能力。主角的情感与身份设计包罗是挺全的,母亲,姐姐,妻子,媳妇,包括少女时独立个体。但冲击与感染力比较泛于表层。像陈明昊完全该有一场爆发的戏来给全片添彩的。导演浪费了他。
😓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恶毒的输出
好家伙,在电影院看了个《娘道》,吃下了一整年份的狗血。
张婧怡演技还欠火候,但整体是个好片子,挺匹配当代年轻社畜现状(传媒方向)。还是别带妈看了,妈妈会烦心自己的身体的。张歆艺的角色是亮点,这片子吧……哭是肯定会哭的,就看想不想了。
这个电影里就许亚军的表演像个正常人
电影只配两星,再多一星看在这个电影提了妈妈,所以是给我妈的这样一个女人,没有一点的私欲和个性,她的一切都可以预测,我没有一点点的共鸣,因为我妈不是这样的人,她或许不符合大众对于“好妈妈”的标签,但她更鲜活。关于李小美,我更不想说什么,她的一切都是我不太能理解的。怎么做到知道她妈快死了,还要跟她吵架;怎么做到去和那样一个男人还谈感情,要断不断。
3.5,传统的“我管着你”“我都是为你好”,在绝症的包裹下,变得愈加悲天悯人。创作者也可能意识到了这点,在结尾补充了一段,希望女儿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把价值观拉回来一些。原著居然是韩国小说,还有韩影韩剧,东亚的传统价值体系,是多么统一……
投机电影,全片就一个目的,让你哭。可惜这糟糕的剧本、人设、表演都让人哭不出来。张婧仪的表演不行,徐帆演得也十分肤浅且咄咄逼人。在她俩的塑造下,这俩角色都挺烦人的。里面很多情节都特别失真,没见过十二点吃年夜饭的……最后为了找补,强行加了一段价值观输出,但前面对于母亲的牺牲都是歌颂式的。比李焕英差了二十个我的姐姐吧。
徐帆说话方式怎么这么别扭呢
啧啧啧,又是这一套东西。
你再逼我哭,我就要笑了
这妈妈活的可真累
看片名会想到阿莫多瓦,其实是翻拍的韩剧《世界上最美丽的告别》,预测可能会因为翻拍招致一些质疑吧。我主要是看入围了北影节主竞赛单元,点开淘票票看有点映就顺手买了张票看看。发现不一样的是徐帆这次成了女主角,一样的是依然饰演一个温柔不失坚韧、勤劳不失优雅的母亲形象,的确她非常适合这种角色,但是似乎也已经完全被禁锢了,当然从选角来说,张婧仪(好美)版的女儿和许亚军版的父亲都不错,包括吴彦姝饰演的奶奶和张歆艺饰演的病友都还算可以。不得不承认观影过程中有好多处情节我都非常触动,甚至有些激动,可能因为年纪大了,经历的事情多了,会想到自己身上的不少过往,再加上身边一个很重要的人现在也得了癌症,正在化疗,所以就还挺难受的。希望她能尽早战胜病魔吧!只是电影走的还是比较传统的苦情风,但是俗套归俗套,确实挺有效。
比较建议这对母女去看心理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