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台湾剧中国台湾2018

主演:柯素云,刘子铨,曾少宗,凌心妤,刘亮佐,刘冠廷,吴慷仁,赵正平,路嘉欣,钟欣凌,刘修甫,邵昕,王渝屏,乾德门,汤志伟,黄采仪,马国贤,郭晋东,尹馨,王净,陈孟琪,云中岳,艾摩尔,魏如萱,曹晏豪,谢琼煖,王渝萱,陈以文,林鼎轩,李宇彤,郭子乾,叶全真,吴兆弦,丁也恬,林焕钧,钟政均,阎成诚,严艺文

导演:陈慧翎

 剧照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剧照 NO.1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剧照 NO.2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剧照 NO.3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剧照 NO.4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剧照 NO.5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剧照 NO.6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剧照 NO.13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剧照 NO.14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剧照 NO.15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剧照 NO.16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剧照 NO.17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剧照 NO.18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剧照 NO.19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2 05:18

详细剧情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改编自作家吴晓乐的同名小说,由六位编剧将书中的九个故事改编成五个单元。书中深刻描述家庭中,因追逐分数的考试制度而扭曲的亲子关系,以及单一的成功价值观忽略了个体差异性的高压社会。

 长篇影评

 1 ) 现代母亲活得都这么悲催吗

看这部剧带了点自我投射,尤其是第一集遥控器。

毫不犹豫记下了一些台词:

“妈妈是为你好,你怎么不听呢”

“花这么多钱供你上私立学校”

“你为什么要让我失望”

“画这些乱七八糟的有什么用”

不是原话,但同等的意思几乎都经历过。

永远记得有人跟我说过,我们家就靠你了,我们的希望都在你身上。但是扭脸就说你看我们根本没给你什么压力。

高中的时候喜欢看电影,那个时候超级迷约翰尼德普,到了周末只要我能用电脑,就会去刷片。也很喜欢动画片,有一天很开心看完了美食从天而降,兴高采烈描述这个电影多么有意思,换来的回答是:成绩都什么样子了,就知道玩。

当然,很倔的我是要顶回去的,直接撂下一句我不考了(高考)。

“老子供你这么长时间,你说不考就不考?!”

那是第一次意识到原来我需要记住这个“培养成本”,我是一个“投资”。

另外很多细节联想起过去,也很有意思。

比如家长总会认为,才多大年纪,就化妆,染发,不学好。以前也有这样的伙伴,每每和我说起这些总是一副“别人家孩子都不学好,还是我家孩子最乖”的神情,甚至连别人家女儿偷偷买高跟鞋都带着批判说一番。结果呢,其实现在是我在羡慕别人的状态。

还有一个观点,我妈也很喜欢。“想要赢,除了学历,还要说话大声,后台要硬”。

对社会地位的强调已经到了我想不通的地步。某某儿子考了军校,现在是个干部出入有人跟着,就来一句早知道你也去考军校。某某女儿在航空公司当了经理,就来一句你要是去航空公司就好了。觉得教育行业好,老师待遇好,就来一句你看叫你当老师你不去。甚至有些狗血剧看多了,我推测大概是《翻译官》,就说觉得做翻译特别有地位,你当时就应该学外语。

至于我想做什么,不知道,不重要,或者直接说,这个世界上哪有你想干的事情。

如果不是因为看到了稿费,大概对我想从事的行业仍然无比鄙视。

很多时候不是为自己悲伤,而是为他们悲伤。我希望他们把我丢下,自己计划去旅游,去学习自己想学的东西,剩下二三十年的时间不要把自己的精力就放在狗血剧和孩子身上。

做到这一点,对中年女性来说好像尤其难。

我不止一次说过,想想你喜欢什么,有一点自己的生活,得到的答案竟然是,我哪里有自己的生活。

或者从年轻时候起,她们一直被灌输要“付出”,不可以有自我,以至于老了竟然发现不知道要怎么活。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三个故事里,孩子的另一端都是妈妈。所有人都告诉女性,母爱是伟大无私的,无休止的付出理所应当。

付出得不到想要的回报就成了控制欲。

没有自我,老公出轨了就发疯,最后买个遥控器控制孩子。被家暴,把孩子看作唯一出路。做了家庭主妇,拼命想把孩子教得“出人头地”,觉得对得起自己也满足了面子。

当母亲的总爱说一句话:你是我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

问题是,我不是一块肉啊。

身体是你们给的,但生命是我们自己的。

对于你们也是,生命是自己的,开心用完它。

最后再说一句这个剧,立意很好,但BUG也是真的多,节奏也不太好,但我们需要它。看见回忆也好,看见不可思议也好,这面镜子有价值。

只是,我们的爸妈根本不会看这种剧吧。

 2 ) 猫的孩子

为庆祝爷爷的生日,一个大家庭在一起吃饭,大家“喜讯”连连,张三家的孩子考上了医学院,李四家的孩子拿了全额奖学金,王五家的孩子拿到了教师资格,轮到钟国衍,他却是大家庭中唯一的差生。

回到家,因为屋顶漏水永远修不好,爸爸从来不回家吃饭,并且会一直打妈妈。对于国衍的分数,他也只会采取打手心的办法来惩罚他。

爸爸:啊衍才考才考几分,你还有时间养猫?养猫?
妈妈:为什么你可以在外面养女儿,我却不能在家里养猫?

国衍:妈,我陪你去申请家暴令好不好?
妈妈:你可不可以不要管那么多啊,你今天要考几科,有时间问东问西,为什么不把英文拿出来背。

新老师与啊衍、啊衍妈一起吃饭
妈妈:他肠胃不好不能吃太油,外食也要小心,像这个汤上面的油,要把它全部捞起来才可以。
师:你麻麻真的很爱你。
妈妈:我这个人,这辈子没什么大成就,就是希望我的孩子,可以有点成就。

罗志薇,一个考满级分的乖女孩。一次,钟国衍误入她的平行世界后两人结识。罗志薇告诉他,她在平行世界里揍了最后一名,在现实中就可以拿满级分。终于,国衍考了最后一名,他成了罗志薇的祭品,两人打了一架,国衍赢了。

自此,罗志薇开始考0分,开始被大家欺负。

天台上,啊衍问罗志薇怎样拿满级分,罗志薇说:跟着你自己,跟着平行世界里的你。说着大笑着跑下了天台:继续崩坏吧,反正我们永远也离不开。(个人觉得这句话真的很中二)

随着小家庭矛盾的升级,爸爸家暴不断,甚至扬言抛弃妈妈,把房子过给外面的女人。深夜妈妈边哭边做家务,国衍来到妈妈身边,妈妈说:你先去读书,让我自己安静一会。

于是,国衍跟着另一个自己,找到了拿满级分的方法:在平行世界里杀死一只猫,他就可以考一次满分。

镜头一转,爷爷走了,国衍站在最前面为爷爷致悼词:爷爷一辈子含辛茹苦,支撑我们一整个大家族,他这辈子没念过什么书,最大的盼望,就是希望我们能够好好读书,有好成就,光宗耀祖。……不过这次不一样了,这次模拟考,我考了满级分。叔叔伯伯姑婶妯娌都围过来……爸爸也回来吃晚饭了。

有一次考试,国衍在考场中听到很多猫在叫,请老师处理一下,老师找不到,把这件事告诉了妈妈,妈妈很气愤,于是自己开始在校园里找猫。国衍不断地听到猫叫,妈妈不断地在找猫,两个片段快速交错。最后,国衍看到顶上落下来一朵鲜红的花,那是死掉的猫变成的,“每当我在平行世界里杀死一只猫,他们就变成了花,我在现实里就可以考满级分。”顶上不断有花瓣飘落,国衍疯狂地把花瓣拂开。

这一次,国衍并没有考到满级分,爸爸有一次拿棍子打他的手心。

爸爸:我就把房子卖了,把啊衍送出国。
妈妈:你不可以把我和啊衍分开,不可以。
爸爸开始打妈妈,边打边说:你只想到你,你只想到你,你只想到你……

妈妈只得把国衍送到机构去补习,补习老师的体罚,爸爸的打骂,妈妈的期望……啊衍开始在现实世界中诱猫杀猫。直到有一天被警察抓住。

妈妈在路边看到国衍在警车里,奋力追上去问:钟国衍,你怎么在这?你怎么了你怎么会在这里?
钟国衍:你爱我吗?你爱我吗?为什么我会在这里。我知道你很辛苦,但是你爱我吗?你有想过我的感觉吗?你知道我多为你着想吗?为什么你都只看到你自己?我怎么会变成这样?我怎么会变成这样?
妈妈:你不要这样,我爱你。
钟国衍:你不爱我!

画面一转,罗志薇躺在一卡车的金莲上面。只有一个镜头。

妈妈带着怀孕的猫咪去医院检查,医生建议她不要带回家。妈妈坚持,走上楼梯,一整面墙都是红色的“虐猫者死”,她若无其事地打开门进去。

猫咪快生了,啊衍想要帮忙,妈妈不理他,啊衍转身割开了自己的手:妈,妈,妈!妈我受伤了,妈!
妈妈:你先去吃药。
啊衍:妈我受伤了诶!
妈妈:你先去吃药。
啊衍:妈我受伤了你抱我一下好不好。
妈妈:加油,叮当加油。
啊衍:加油什么!
妈妈:加油,快了。
啊衍蹲下来:可不可以抱我一下?
妈妈:你先去吃药。
啊衍:我只想要你抱我一下,可以吗?
妈妈:你先去吃药。
啊衍紧抱住妈妈。
妈妈:放开,你干什么。我的一生都被你毁了,我把所有的希望放在你身上,你呢,你拿什么回报我?你拿什么回报我?
啊衍:那你干嘛生我?我去死就好啦!
钟国衍掐住了妈妈的脖子,妈妈不停说说你放开我,国衍却哭着说你就不能抱我一下吗。
最后,猫咪生了,妈妈和国衍都平静下来,国衍对妈妈说:对不起。妈妈说:你可不可以先学会一件事,不要一直说对不起。

国衍在维修师傅那边干活,妈妈送来便当,还和师傅调侃了几句,妈妈离婚了,国衍开始赚钱养家。

最后的最后,国衍拿着便当跑了,在草坪上和罗志薇一起吃。

国衍问:如果你是耶稣,我杀了你,你要怎样才能原谅我?
罗志薇:我是神?
国衍:不是,你是神的儿子。
罗志薇:所以我根本就不会死,我只是死给你看,我要你打从心底承认自己的愚蠢,再来乞求我的原谅。
国衍:那如果,你是猫?
罗志薇没有回答,画面一转,两人满身是伤,相视一笑。

影片描述了在家庭中,大家追逐分数,而其他所有的一切,包括亲情、友情、自我、地位等,都是在分数的基础上而建立的。

这就导致了家庭的变异,自我的变异。


【大家庭与小家庭】

【小家庭的变异】,表现在爸爸与妈妈,还有国衍。

爸爸从一开始国衍成绩差不愿回家吃饭,国衍考了满级分回家吃饭,国衍再次考砸又不回家了。以分数作为维系亲情与家庭关系的衡量,以分数决定家庭地位的高低。

妈妈的从最初的殷切期望到后来的执拗偏激:老师,他只能打,不打的话是教不好的。老师,我一生没什么成就,就是希望我的孩子可以有一点成就。老师,我们只报第一志愿……

国衍从一开始的学习障碍到后面不忍妈妈被欺负而开始杀猫考满级分最后考砸以后开始诱杀猫咪并对妈妈歇斯底里地吼叫:你根本不爱我,你眼中的都是你自己。

小家庭的亲情关系自此彻底变异。

【大家庭的变异】,由一开始各家亲戚夸耀自己的孩子,学习好的孩子家庭地位就高,而国衍的妈妈自然被大家踩在脚底下。这是大环境的逼迫。

再来看学校中,罗志薇由一开始的满级分,到后面平行世界崩坏以后的0分,同学们开始肆意欺凌,而罗志薇也 “疯了”,雨天在喷泉里跳舞,周围人冷眼,躺在为已故爷爷折的金莲里。

这些都是社会大环境的逼迫,在以分数排名的考试制度下,在蔑视个体差异性的社会中,人人冷眼,人人自危,能上岸的冷眼旁观,快溺毙人人自危,已沉底的,只能成为大家茶余饭后唯一一点的“娱乐活动”。


【施暴者与受害者】

l 爸爸对妈妈施暴。

爸爸的想法,啊衍没考好成绩,因为妈妈基因太差,没有教好,总是修不好的漏水的屋顶也是妈妈的错,全部的一切都是妈妈的错。在内心,爸爸对于妈妈是厌弃的,他眼里从来没有这个老婆,因为老婆不美,没有高学历,很笨……总可以找到刺。这是一种封建大家族的大男子主义,俗称直男癌。自己没什么本事,却自鸣得意,穿着汗衫偏要吃牛排,张口闭口:这个社会,只要学历高,声音大,谁就是老大。可他为什么能这么做这么想呢,因为没有人反驳他,面对家暴,妈妈一声不吭,儿子一声不吭,大家冷眼旁观。反而,受害者还要把自己放在比施暴者更低的位置上,对于援助者冷漠拒绝。女老师对妈妈说啊衍需要去看看心理医生,妈妈拒绝:你不教我儿子就不要打扰他学习。老师想找啊衍说,啊衍:你不教我就不要打扰我学习。受害者反而成为施暴者最大的拥护者。永远修不好的屋顶,也象征着这段家庭关系的岌岌可危。

l 爸爸对儿子施暴

爸爸把分数作为糖和棍子的区分,考得好,万般宠爱,考不好就要挨棍子。而国衍作为受害者,他除了说对不起就再没别的。他也觉得是自己错了,却并没去想想为什么。因为从小的教育,就是没有为什么。一家三口和女老师吃饭,爸爸发出没有为什么言论,女老师反驳说她从小就很喜欢问为什么。这时候爸爸和妈妈妈妈异口同声问:为什么?这也是很具有讽刺意义的一幕。

l 妈妈对儿子施暴 儿子对妈妈施暴

妈妈对儿子的施暴,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暴力,叫做亲情绑架(自创名词,勿喷)。影片最后国衍一直在问:你爱我吗?你爱我吗?我知道你很辛苦,但是你爱我吗?你有想过我的感觉吗?你知道我多为你着想吗?为什么你都只看到你自己?我怎么会变成这样?我怎么会变成这样?

确实,在这个时候,他们都是互相的施暴者,同时,也是受害者。

妈妈的的和爸爸的教育,确实也可以称为一种丧偶式育儿。爸爸什么都不管,妈妈要处理所有事情。在日积月累下,确实比较容易扭曲。

l 儿子对猫施暴

国衍从一开始发现猫,养着他们,到后来开始杀死猫。这也是一种对自己的施暴,可以说他杀死的是猫,也可以说,他杀死的是自己。杀死猫可以得到满级分,为什么杀死猫就可以一下子会做所有的题目,到后来平行世界崩塌以后又都不会了呢。杀死猫的是平行世界的自己,那么考满级分的是谁呢?所以我说,钟国衍杀死一只猫,就象征着他杀死了一个自己,一个自我,杀死了那个有学习障碍的自己。(大晚上写着写着后背一凉,突然害怕)。然而,一个人会有多少个自己呢?到后来,平行世界的崩塌是不是象征着他自我人格的彻底崩塌呢?

其实,施暴者和受害者,大多数时候,都是互相的。就像伤害也是互相的,或多或少,在不同意义上,每个人都会在对别人施暴后,自己也受到伤害。毕竟力是相互的噻。


【猫的孩子】

再来说说最后一段钟国衍与罗志薇的对话。

国衍:如果你是耶稣,我杀了你,你要怎样才能原谅我?

罗志薇:我是神?

国衍:不是,你是神的儿子。

罗志薇:所以我根本就不会死,我只是死给你看,我要你打从心底承认自己的愚蠢,再来乞求我的原谅。

国衍:那如果,你是猫?

罗志薇没有回答,画面一转,两人满身是伤,相视一笑。

个人脑洞比较清奇,我看第一遍的时候,以为罗志薇死了。因为有一个镜头是她躺在一卡车的金莲上面,那时妈妈给已故爷爷折的要烧给爷爷的。所以这个镜头一出来,我就想罗志薇怎么死了哈哈哈哈哈。也有一段画面,妈妈到一座山上给爷爷烧莲花,请爷爷保佑啊衍考得好成绩,画面持续了几秒在被熊熊大火所吞灭的金莲上。

看第二遍是因为突发奇想要写影评,去看台词的。这时候我才意识到,罗志薇本身没死,可能死去的是她的自我人格,也可以说是平行世界中的她。最后他们在草坪上吃便当,然后展开了上面的一段对话。说耶稣本不会死,只是死给你看,我把它比作自由纯洁的灵魂,也就是被现实世界所湮没的自我。你扼杀了它,它并未死,只等你发现自己的愚蠢,发现自己还活着。画面一转,两人站着,满身是伤,相视而笑。我把它当作这是平行世界里的自己在笑,也就是死而复生的灵魂,音乐响起,这也是两个人重新获得了自我,治愈了。

然后我突然想到第三个版本,哈哈哈哈哈自己脑内出一部史诗级大戏。那就是,考满级分,是因为他们在平行世界中杀死了自己,然后,平行世界的那个自己,暂称为坏人吧哈哈哈哈哈,代替了自己去考试。那就是,其实躺在金莲上的就是罗志薇自己,最后吃饭的是两个坏人,带伤而笑的才是真正的自己,他们被治愈了又掌握身体权,或者他们就是手牵手去天国了。

哈哈哈哈哈很神经病了,这部片子为什么就不能拍得再好一点呢,好气,这样就不会显得我很神经病了。本来不准备写的,因为本人是杂食,并且猎奇,什么奇里八怪的都看过,比如黑镜这种,比如美国恐怖故事那种,没有我不看的,什么类型的都看过,再比如人体蜈蚣那种,呕。这部剧是因为前有黑镜作为噱头,才进来看的,并且看了第一二集后还是蛮失望的,猫的孩子这个故事看第一集时没什么感觉,觉得还蛮中二的,到第二集快结束时,两段钟国衍与妈妈的对手戏,一段是马路上你爱我吗,一段是家里你可不可以抱抱我,瞬间被击中,觉得这值得写篇长评了,真是一时冲动,我估计看我这片影评可能比把两集短剧看完,所花费的时间都要长哈哈哈哈哈。

 3 ) 一天早晨,妈妈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孔雀。

原谅我转借了《变形记》的开头,因为,太像了,而这种像,又是那种“美人在骨不在皮”的像。

总算结束了,煎熬,谈不上。但恐惧总是伴随左右。短短八集,四个单元,弯弯顶着“黑镜”的名义,挂羊头卖狗肉,颇具卡夫卡意味的嘲弄和鞭挞了华人世界的教育,更或者说东亚儒家文化圈的教育。

我和你们一样,看到了曾经的自己,看到了曾经的伙伴。只不过,我现在的身份,从学生转换成了老师,经历了看山是山到看山还是山的幻化。

胸膺中按捺已久的牢骚,吐槽,感慨在前三单元挥毫,本以为这一单元会以惨烈收尾,结果.....

这一单元,有点欢乐,又看到了我钟情的魔幻现实主义。

避免不必要的剧透,我打算像弹幕一样end。

先说一下片名,孔雀,其实大家心照不宣: peacock 英[ˈpi:kɒk] 美[ˈpi:kɑ:k] n. (雄) 孔雀,孔雀; 爱虚荣的人; 爱炫弄自己的人; (点题)

妈了,我那会岂止是带玩具,我的蓝书包就是蓝胖子的口袋

妈了,晚自习经常翻墙出去吃面偶尔喝个酒的路过

妈了,大家课桌上都是书山,只有我干干净净不是报纸就是动漫海报

妈了,常常把英,语,政,史,地老师问到哑口无言

哎呦,绿茵场,篮球场,乒羽我都经常自己拖堂玩啊

拜托,老师,你明明就不知道好吧。

妈了,和我们原来那个校长除了性别一模一样

连口号都一样,孩子们n多年以后你看到会不会觉得自己好sb

升华主题

你们妈

吐槽完了。

最后

婊子的牌坊立着,还写着xxxxxxx

"养老、医疗、教育,有望成拉动内需的三驾马车"

笑笑,不说话

抱歉,这是我最敷衍了事的影评,因为我对很多事都不再关心,不再相信。就这居然也被审核。

活在这个国家,真他妈本就是魔幻现实。

孩子们,心疼你们。

真的心疼。

 4 ) 猫的报恩or报复

看到很多小伙伴吃了我的安利,还挺荣幸的,既然说好再叙,那就go on。

不知道是《邪不压正》中天然李那段上房揭瓦的裸奔满足了我内心的幻想,还是《动物世界》里郑开司动不动就幻身为小丑战士大开杀戒也曾是无数次梦中的剧情,更或是最近的现实经历太unbelievable·and fantasy,本单元看得我似梦似真。(其实本部叙事手法上就有些意识流和魔幻现实)

碎念碎完,回归主题。这一单元,有很多元素可讲。

真的很厉害哦,从13亿“同胞”中脱颖而出

伴随着滑稽诙谐的bgm,一家人团聚为爷爷庆寿,然后,父母们不可避免的开始“扯淡”和“攀比”,那谁谁谁,考上了什么,那谁谁谁,拿了什么奖学金。熟悉吗?是不是也都感同身受?放心,在你没有自己孩子之前,还会作为靶子,等你有了孩子,即使你不会把孩子当靶子,你爸你妈也会把第三代作为话题:我孙子现在能背英文版的《将进酒》了,我孙女钢琴黑带...........哈哈哈哈哈哈。大家都是过来人。

男主呢?在酝酿味道........

先入为主的“画风”一度让我以为这一单元走轻松路线,岂不知,更沉重。

一个半破碎的家庭,一位“学习困难”的男生,一个“神经质”的女生,一位“可爱”又“可恨”的妈妈,还有本单元的核心:猫。而所有人物又围绕着升学,校园霸凌,原生家庭徐徐展开。

倏忽间,又想到了今天早些看到的新闻和评论:

既然本系列的母题是孩子,所以本单元中的亲子关系依然“张力十足”,不过没有了上一单元虎妈的强势,这一单元的妈妈骨子里很弱势,但再弱势的妈妈,为了孩子,也是superwomen,可以她用错了地方。某些心理学理论上,妈妈对孩子特别是儿子的人格形成起到了近乎百分之百的决定作用,从这个层面讲,这对母子的设定还是很到位的。

不确定后面两个单元是否还会涉及到校园欺凌的问题,所以先不展开,早前关于《声之形》,曾简单讨论过://movie.douban.com/review/8548176/

本单元给我最直观的冲击就是“迷信”:

就可以考第一名

你妈是不是也这样?

这种迷信,又分为个人迷信和群体迷信,当你认为,今儿起床正好卡在7点19分能一天开挂,这是个人迷信,当三个人以上都这么认为,就可以称作群体迷信。为什么会有所谓的迷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列为,请开始你的表演。而妈妈绝对不是孤立,看看你所在的城市的寺庙,看看中高考前爆满,不亚于通宵排队为了给孩子找个好学校。

而猫,成了一个符号,一个拐点,成了最后一根稻草。

积攒已久的冲突爆发,走向了《我杀了我妈妈》

如果结局真的到此为止,主题立马就升华了,虽然这样会很残酷,会很变态,但现实中这样的事少吗?最起码我身边发生过。

还好,骨子里崇尚大团圆的基因让短暂的残酷瞬间冰释。

猫妈妈和猫宝宝也相偎在一起。

最最后,又一对相爱相杀走向了和解。

有点The End of the F***ing World

其实,我特别想说,从前,我也一直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后来我才明白,这是战术上的谬误,而战略上最大的真相是:没有天生“失败”的孩子,只有后天失败的父母。

 5 ) 我知道你很努力, 可是你是真的爱我吗?

“妈妈,你抱我一下”

“你先吃药💊,吃完药再说”

“我做了什么!!我受伤了啊!!!你为什么不抱我!!!”

这是男主人公与母亲最后爆发的台词,在母亲再次拒绝后,男主人公声泪俱下地掐住了母亲的脖子。在那之前,他已经控诉过一遍了,他知道母亲有多辛苦,多努力,可是,他不知道,母亲是不是真的爱他,还是把他当工具。

故事剧情大致是,在一个看似和睦实则互相挤兑互相竞争的大家庭中,男主角读书成绩在一众出色的堂哥堂姐的对比下黯然失色,而母亲又不得父亲的尊重与喜爱,父亲甚至连天花板修不好都能作为不回家的借口,母亲唯一能抓住的希望,就是男主角拿满级分-这样才能去最好的学校,让父亲另眼相看,回归家庭。

这部剧奇特就奇特在加了科幻元素,男主角偶然碰见班上的满级分乖乖女,居然在停车场暴揍同学,还和他说他也进了平行世界,只要看到蓝色月亮,跟着平行世界另一个自己,按照那个自己去完成条件,就能取得满级分。女孩的条件是,暴揍班级的最后一名。而男孩的更黑暗,他接到的条件,是杀猫。

当他开始杀猫后,果然开始一点点开窍,成绩稳步提升。然而“平行世界女孩”的规则开始崩塌,哪怕在揍了上一次考了倒数最后一名的男主都无济于事好后,一点点地崩坏了。但就是这样,男主角也没停下手中的屠刀。

然后在一次非常重要的考试中,男主角不断地幻听,听到猫叫,看到天花板不断掉下花朵,鲜红鲜红的,就像被杀掉的小猫埋入的花盆里开除的妖艳的花,一点点淹没了他,最终他考砸了。

但是他还是没有收手,就像母亲不肯让他出国,执意又把他送入强化补习班,陷入瓶颈的他又开始诱猫杀猫,最终被人发现,甚至要送入管教所。

这部剧生动展现了一个原生家庭功能性缺失与单一价值观的大背景下,摧毁一个孩子有多容易。这样的家庭,不只在剧中,在台湾,现实中举目皆是。

丧偶式育儿,父亲一不管三不顾,夜夜笙歌不着家,自己不以身作则,却天天鼓吹学历至上,只看孩子的成绩,一不满意就家暴孩子的母亲。孩子的母亲委屈求全,却也认同了暴力,认为棍棒底下出状元,平时自己也是受害者,但是一转身就成为默默加害于孩子的母亲。孩子长期出于压抑状态,从未得到认可,最终不忍重负走向极端。

平行世界大概只是隐喻吧,那个女孩的家庭,必定也是非常严厉并且只看成绩的家庭,甚至平时还会施与拳脚,只能做乖乖女的她,在自己认为的平行世界里,释放所有的阴暗面,得以释放压力,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家庭的价值观没有改变,所以这个方法不可能一直用下去,最终女孩只能陷入死循环,然后崩溃。

同样的,男孩杀猫,因为父亲无数次地因为猫和母亲争执,男孩真的很想解决父母的问题,也真的很想释放心中快要喷涌而出的郁郁不得志,最终采取了这种极端的手段。

好在,在男孩快要掐死母亲的时候,母亲好不容易带回家的那窝猫咪仅仅剩的长到成年的猫咪,叮当,终于生产成功,幼猫的叫声唤回了母子俩的理智与情感。幼猫的降临,意味着救赎。但是男主深深地知道,那些被他杀死的幼猫,再也回不来了。

或许我们都应该扪心自问,那么多早出晚归,为孩子日夜奔波的父母,他们那么努力,那么拼命,但是有时候连一个拥抱都吝啬,他们真的是爱孩子呢,还是爱的只是这个看起来能帮自己圆梦的一个载体呢?至于孩子自己本性如何,天赋如何,梦想如何,父母是真的在乎吗?

你那么努力,可是你爱我吗?

续:《茉莉的最后一天》 这一集电视剧让我不由自主地想起林奕含,和女主角茉莉一样,她们都在青春期痛苦地挣扎,都努力地符合世俗的要求,努力念书考试成为优秀生,都努力把悲痛化为写作的力量,但是最后都无法与自己与世界和解,最后自我终结。 “反正也没人爱我,可悲又没人爱的林茉莉,再见” 茉莉的最后一天,生命的最后一刻,在她终身一跃的刹那,脑海里最后的念头就是这个。 当她的母亲终于通过脑电波仪器体会隐藏在女儿已然冰冷的躯体中那些惊涛骇浪,痛苦到窒息的回忆与感受之后,她跑到警察局,求警察把她关起来。“我女儿是自杀的,但是杀死她的凶手,是我,把我关起来,我想为我女儿做点什么” 而警察的答案,分明就是这种悲惨社会现状的常规回应 “可是她是自杀的,你回家吧,好好休息” 是啊,那些拼命想跑过青春期却还是被各种怪兽吞噬的牺牲者们,她们痛苦到只有自我了结才可以解脱,侥幸活下来已然成年幸存者们却说,啊,为什么跑得那么慢呢。 这一集的剧情,并没有《妈妈的遥控器》还有《猫的孩子》在一开始就高潮迭起,令人反思连篇,而且一点,一点,一点地加载重量,那些不经意的细节,那些我们已经司空见惯以为可以无动于衷的青春期的痛苦,到最后的20分钟喷涌而出,等到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泪流满面,才发现,这一集的剧情,原来我不仅仅是观众,我已经被带进去了,茉莉就是没能幸存的我们。 在一开始茉莉自杀的时候,可能很人会觉得,啊,这就是一部将青春期心理障碍的反思剧。可是就是这短短的两个小时的剧集,完完整整地刻画了一个被时代怪兽吞噬的牺牲者的形象,那些我们自己习以为常的,被教育必须麻木,勇敢去克服的障碍,回头看,才明白有多可怕。一个不小心,就是万丈深渊。 都是母亲的错吗?或许她应该负责任吧,自己放弃了可能一片光明的前途为了家庭,不应该追求尽善尽美吗?对茉莉严格要求,不也是为了孩子好吗?孩子的长处,理想,不符合时代潮流就应该去修剪规劝啊,这是社会生存法则啊。 看这个系列的剧集,其实是非常痛苦的过程,自己本来以为前程往事的那些曾经长夜难眠的悲伤,全部翻涌上来。这部剧集不是抱着和解的态度的,它更像一把不管不顾的比曾经的我们都勇敢的利刃,去试问这个时代,这个社会,那些说着迫不得已却已然变态的,压榨着孩子们生命力的价值观。

脑细胞被强行唤起,记忆的秘密要被母亲洞悉的茉莉
绝望又无助地在残存的意识里挣扎

但是还是谢谢这集《茉莉的最后一天》,告诉我们,跑过了青春的荒原,我们都是幸存者,除了侥幸外,也不应该忘记那些折翼的牺牲者。

续:《必须过动》:

妈妈请再爱我一次,哪怕我是“残次品” 这一季最符合“黑镜”气质的,大概就是这一集。在未来社会,女性完全承担育儿的责任,将政府设定好的胚胎植入后生下来自行抚养,如果能让孩子高分通过能力鉴定考试,他们就能住进都心好宅,母亲被荣誉加身,然后享福。 但是如果孩子能力考低于20分,不仅孩子要被送去销毁,母亲也不能再孕育胚胎,只能住在鸽子笼那样的狭窄脏乱的住宅区。 虽说设定是未来社会,可是这些观念看起来是那么眼熟。第一是女性的价值,仅仅来自于她母亲身份的成绩。如果孩子成绩好,那就母凭子贵。如果孩子成绩不好,那就是她失职。第二是单一价值观,孩子成绩好,就有价值,如果成绩不好,低于一定的分数线,就一无是处,要送去精进––也就是销毁,但是销毁的事实被政府掩埋了。而在影片的一开头,就发现很多孩子在能力鉴定考后马上就陷入昏迷,一名医生发现,这些孩子能力鉴定考都低于合格线,昏迷是他们对自己的自我保护。

这集的片名令人费解,什么叫必须过动? 那是因为,在这集的设定中,还有一种情况,母亲可以放弃一个胚胎,重新领取一个。那就是胚胎出现基因问题,过动症在确诊后就可能被归类于其中一种。而这一集的小女孩,若娃,成绩一直不佳,母亲杨鹃即将失去母亲的金质勋章,这枚勋章,是因为她培育的上一个胚胎,奇迹若杰后得到的。所以她和若娃说,必须过动,你必须假装得了过动症,这样就不用参加能力鉴定考试啦,我们就能在豪宅区多住几年啦。 若娃很爱自己的母亲,所以乖乖照做了。但是她那时不知道的是,如果被确诊为过动症,她更可能的结局是,被销毁。 可是后来,因为一个反对考试定终生的“叛乱组织”接触到了若娃,她渐渐发现了真相。她的哥哥满分若杰,不是意外身亡的,根本就是一心求死。若杰虽然能力考很出众,但是他并不想当医生,而是想当木工,而母亲杨鹃,残忍地摧毁了他的梦想,一心要他回归正途,因为木工,是能力考40分的低能儿才需要去做的下等工作。 若娃被带领到了收留能力考低分与相信发挥天分比依照考试分配更好的信徒的那个隐蔽的聚居场所,发现摆脱了能力考的桎梏后,那些所谓的“残次品”活得那么精彩,生活如此灿烂。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幕中,《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系列的前四个章节的孩子主角,全部出镜了,他们在这一幕里,肆意欢笑,毫无阴霾。

可是若娃还是选择离开了那里,虽然只待了短短的一阵。因为她还是爱着母亲,哪怕知道母亲要她必须过动,她求着母亲给她机会,让她参加考试。然而母亲却说:有些事情,不是努力就够了。 若娃哭着问母亲:你爱我吗? 母亲抱着她,反问,你爱我吗?若娃应该在她怀里点头了,母亲说,那就够了。

最后的结局是,若娃一氧化碳中毒被送去医院,然后说母亲逼迫她必须过动,被判定为妄想症,必须销毁。母亲在窗外看着她歇斯底里,泪流满面,那一刻,有一份真心在里面吗?我不知道,可是若娃最后一句话是“谢谢”,却真的催人泪下。她大概真的是想牺牲自己,成全母亲保留金质勋章的梦吧。 最后,母亲杨鹃又被批准培育新的胚胎,“反叛组织”把她带到基地,告诉她这一胎是他们动过手脚的,胚胎以后最大可能发展天赋不会是读书,如果杨鹃不依靠影响力支持自由发展天分,她的15年培育又会是一场梦幻泡影。但是杨鹃并没有“屈服”,她对“反叛头目”说,以成绩定人生的社会制度是被历史认可的,是大部分人勤勤恳恳遵从的,你们只是历史的泡沫而已。她向政府告发了基地,然后又开始出书,传授她的养育经验。就像片子一开始那样,被人崇拜。而基地里的孩子,失去了最后的庇护。

她向公众传颂秘诀是什么?爱,只需要爱就够了,全身心投入地去爱,不用在意孩子开始的模样,总有办法把孩子变成理想的模样的,当然更重要的也是,爱自己。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剧集已经全部放出了,不论从科幻硬核角度还是世界塑造合理性来说,并没有说达到完美,甚至还有很多瑕疵。但是依然无法否认,这是一部佳作。不论是小演员表现的那些脆弱与绝望,还是成年演员演绎出父母的偏执与狂热。虽然以科幻为载体,但是这部剧承载了是我们这一代的伤痛。多次突出强调的丧偶式育儿,单一价值观评价,考试定终生,对女性的压迫,对孩子的压迫,虽然用很多种形式表达,但是主题非常统一,都在用最极端的形式拷问这个病态的社会,what the hell is going on? 我们的下一代,会不会还要继续这么问下去呢?

 6 ) 你的孩子只是你养成系的玩具

第一个故事《妈妈的遥控器》就很窒息,单亲家庭里母亲压力很大导致性格很极端,对孩子有极大的控制欲,不允许欺骗母亲,不允许和染发小孩玩,最后连死都允许死。以上还不是最可怕的,跟母亲一样擦桌子上的油渍和有水渍的漱口杯,这种精神神似,才更可怕。(变成曾少宗上年纪后越来越像木村拓哉了!) 第二个故事《猫的孩子》更加窒息,一上来亲戚们聚会里各自攀比自己的孩子,太真实了,真实的毛骨悚然。我们想得到什么就需要放弃什么,阿衍为了好好学习取得优异成绩,失去了自己的善良,开始打架、残杀动物。

第三个故事《茉莉的最后一天》,逼死孩子只需要一个只注重学习的家庭,目前前三个故事都是围绕着考试成绩,妈妈一直被自己留美硕士和丈夫教授身份所牵引,认为高端人才的孩子也必须是高端人才,才能维持自己的面子。在大女儿茉莉去世后,妈妈还没有醒悟,仍在逼迫二女儿,做一个可怕的控制狂!特别是在女儿去世后还不放过她,依旧探索她的秘密。妈妈通过女儿的记忆看到自己的残忍而痛苦,这一点真的是多少孩子的心愿!

第四个故事《孔雀》脱离了学习这个设定,将家长的虚荣贯彻到孩子的身上,家长为了虚荣而去努力赚钱,让孩子走在上层,孔雀也代表着一种华丽的欲望,想要融入华丽的上层社会,就需要舍弃一些东西!

第五个故事《必须过动》太神奇了,已经把好好学习发展成人类阶级划分的标准,低于一定分数就要被处理掉,不能及格的就要搬出豪宅,脑洞确实很大了,孩子的学习与家人命运相关联,很符合现在大多数人的心理,因此给孩子施加了那么大的压力!有过动的人,也就是不具备学习能力的人要被社会淘汰,这种暗讽太会了!

最后一集把前四个故事都梦幻联动了起来,这种适合孩子们自由健康成长的世外桃源!

 短评

我想都是因為愛。母親對茉莉是望女成鳳、自以為是的愛,茉莉自殘何嘗不是希望母親會自責難過而開始真正愛她並關心她的需要呢?愛,真的好難

5分钟前
  • 翻越宇宙🌌
  • 力荐

1,你从她的肉身而来,她捏塑出了你的肉身。某一部分的你自己,也已经被驯化,成了她的复制品。某一部分的你自己,仍在抵死顽抗,成为出走的娜拉。你可以拥有独立的人格、意志与感情,代价是,让她放逐你,或者杀死你,都将以爱的名义。可是啊,原谅她也是第一次当母亲。2,最后所有小孩都在仿若世外桃源的森林出现,过上另一种生活,顿时飙泪。3,良莠不齐,个人喜好排序:《妈妈的遥控器》、《必须过动》、《孔雀》、《茉莉的最后一天》、《猫的孩子》。

9分钟前
  • 不良生
  • 推荐

Netflix的出品自然不缺资金,所以所有的细节都做得很足,没有出现明显漏洞。优点是概念出色,而且各个演员都入戏,也可能是导演调度好,年轻演员们都表现抢眼。缺点是主题单一,五个单元都是歇斯底里的母亲和不堪其害的孩子,而且节奏拖沓,全都缩到1小时附近可能会更好。《妈妈的遥控器》最佳。

13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推荐

《你的小孩不是你的小孩》其实是给父母看的,但是父母不会看这种连续剧,只会看《娘道》啦!

14分钟前
  • 忘川
  • 力荐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而是他自己。他有自己的思想、观念、爱好、性格,他应该用自己的方式,过他自己想要的生活,活出他自己的样子。

16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3.5。《妈妈的遥控器》:概念好,可惜剧情拖沓了。最让人细思极恐的,是那个强迫症式擦水的细节,她竟将孩子规训得和自己一样了。手持摄影加分。

19分钟前
  • 居无间
  • 还行

放大了很多倍的痛,好几次看到要暂停深呼吸一下才能继续看下去,第四个故事《茉莉的最后一天》尤其让我崩溃。最大的缺憾是每一个故事的矛盾指向的都是母亲,父亲因为缺失了存在,因此也缺失了被审判。

21分钟前
  • Sophie Z
  • 推荐

科幻的植入蛮塑料的… 再多几个故事也还是这样,首先是被压迫的女性(物质或/和精神上),然后是转嫁到下一代身上的压力,可是几集下来,都只追溯回到母亲身上而已,结构性的崩坏只靠部分女性的隐忍和部分女性的反抗是远远不够的。父亲如果继续高高在上,或置身事外,比剧里更荒诞的现实惨况也不会有尽头

25分钟前
  • 饭花浪浪
  • 还行

打着台版《黑镜》,开场很精彩,气氛也拿捏掌控的很好;直至尾声变成偶像剧⋯又是个烂尾!

27分钟前
  • 外人
  • 还行

台剧能做到这样真的很不错了 除了节奏有点拖沓 其他都很棒 追了

30分钟前
  • 过春天
  • 推荐

最喜欢第一个故事,妈妈的遥控器。成年后的纪培伟回到了16岁那年的夏天,他走到程芳岚面前,一切都已经发生过 但是一切又要重新开始。面前的这个女孩或许会疑惑,他是谁?他为什么会哭?让我想起几年前的一次深夜,我半夜起床去客厅喝水。路过妈妈房门外,听见她和姨妈打电话:「现在想想还是觉得很后悔,早知道那时候就应该去做个B超,把女儿打掉生个儿子多好。」门缝透出的光像一把刀 顺势把我劈开了两半。那一刻我才意识到,我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每一分钟,都是来自「没有做B超」的恩赐。 每次划账给妈妈的时候,我望着屏幕上扣款的信息 心都忍不住震了一下。大多数的沟通都陷入到无关痛痒的有没有吃饭、有没有下班的例行琐碎问题里,最后再扑通一声的掉进那个叫做钱的深渊。小时候做女儿、长大之后做儿子,可惜却从来没有享受过做儿子的待遇。

32分钟前
  • 曼靑
  • 力荐

看完茉莉的最后一天,期间情绪崩溃无数次。强烈建议任何有自杀倾向,并且是因为家庭原因而受抑郁困扰的朋友,一定一定在有朋友陪伴且情绪稳定的情况下看。太真实了,很多话都扎在痛处。现在坐在电脑前情绪完全崩盘,眼泪一直流,但最害怕的是不知什么时候回家的妈妈,会看到这一幕,可我却无法解释。

34分钟前
  • Ym_ZLAI
  • 力荐

华语剧集能做到这个水平,已经很不错了。有些人一直在与黑镜比,剧情紧凑程度确实不如,但放眼华语片,能比《孩子》更出色的,屈指可数。

38分钟前
  • Smumer
  • 力荐

可以因为耐飞的品质去看,可以因为中文版《黑镜》的名头去看,可以因为对lgbt的开明去看,但我更希望那些饱受过虎爸虎妈“政治正确”荼毒,深受社会风气不知所措的人父人母,和即将孕育新生命的夫妇,平心静气的坐下来,告诉孩子也告诉自己,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幸福。

41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希望每一个为人父母 或者未来即将为人父母的人都看看 其中一个单元《茉莉的最后一天》看的我难过极了 为什么总有人等到来不及 才悔不当初 孩子是生命的延续 却不是另一个你 你只是把他带到世界上 不能把你未完成的梦想 转嫁到他身上 他是独立的存在 p.s好久不见叶全真

42分钟前
  • Diva Tequila
  • 力荐

特意看了第一个故事《妈妈的遥控器》,并不是《黑镜》,被这个头衔唬到了。高品质的英美剧都不兑水,节奏紧凑,还有自己的美学风格,这部台剧虽然有一个不错的概念,故事的类型化也很高,但导演拍着拍着台湾偶像剧的臭毛病就来了,节奏拖泥带水,情节也不够紧凑,还在堆情节,不顾叙事张力和连贯性。

43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较差

經過近年植劇場和這部作品之後我開始對台灣影劇的期望越來越高 加油!

47分钟前
  • Run Girl Run
  • 力荐

说这部剧是过誉了,又或者它辜负了一些人对于“台版黑镜”的期待之类的话是很简单的。可我不愿意这样做,因为它的意义是重大的。尽管例子极端,但它并没有一味地控诉升学压力,控诉家长的控制欲,而是告诉大家,放过孩子也是放过自己。近年来的一些事情足以让大家看见,本是同根生的台湾和大陆早就不能相提并论,台湾已经快要摆脱儒家思想的荼毒一跃成为亚洲之光了。

48分钟前
  • 流公式
  • 还行

完成度很高。看了第一集,我们的“遥控器”都被锁在了一个叫爱的保险箱里

50分钟前
  • bibabo
  • 力荐

立意很好,第一集有黑镜的毛骨悚然感,第二集开始变拖沓,但仍不失为一次惊喜的尝试。我们的家庭教育到最后从来不是双方平等的话语权,而是基于血缘里与生俱来的爱,在日复一日的拉锯战里,慢慢妥协。父母什么时候才不会那么傲慢的以为自己可以为孩子的未来负责呢?其实我们更想父母过好自己的人生。

51分钟前
  • 某J。624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