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儿女

战争片内地1964

主演:刘尚娴,刘世龙,田方,

导演:武兆堤,

播放地址

 剧照

英雄儿女 剧照 NO.1英雄儿女 剧照 NO.2英雄儿女 剧照 NO.3英雄儿女 剧照 NO.4英雄儿女 剧照 NO.5英雄儿女 剧照 NO.6英雄儿女 剧照 NO.13英雄儿女 剧照 NO.14英雄儿女 剧照 NO.15英雄儿女 剧照 NO.16英雄儿女 剧照 NO.17英雄儿女 剧照 NO.18英雄儿女 剧照 NO.19英雄儿女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05 20:27

详细剧情

抗美援朝时期的某高地,激烈的战争正在进行,刚出院的中方志愿军战士王成一回到部队就要求投入到战斗中去,并拿出父亲王复标鼓励他为国立功的家书给张团长和政委王文清看,王复标是王文清的老战友,他也知道王成是王复标的儿子王成在战斗中壮烈牺牲,全团展开向他学习的行动,文艺兵、王成的妹妹王芳强忍悲痛投入到创作中。和王芳的接触中,王文清虽认出她是自己十八年前无奈丢下、后被王复标收养的女儿,却没有和她相认,而是鼓励她以实际行动向哥哥学习,王芳也在后来的战斗中有英勇表现。

 长篇影评

 1 ) “为了胜利,向我开炮!”这盛世如你所愿!

王成的头上还缠着白色绷带,却软缠硬磨让医生放他出了院,还坐上了返回抗美援朝前线战场的汽车。

但团长坚决不同意王成上前线,要求他把伤养好了再说。

在这一场无名高地的攻防战里,中国解放军面对的将是多5倍的敌军,以及必须坚守到下午17:00的艰巨任务。

这必然是一场用生命与鲜血浇灌的惨烈战斗,以及数之不尽的壮烈牺牲。

但王成不愿就这样呆在相对安全的大后方。

他站出来拦住团长,与团长据理力争,用首长说过的话打败首长。

“革命战士要当硬骨头,拖不垮,打不烂,轻伤不下火线。” “你还最不喜欢孬包、脓包、草包、软蛋。” “为了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不怕上刀山,下火海,活着就要像条龙,不能像条虫啊。”

当4号阵地失去联系时,王成又一次主动站出来。

他孤勇地穿越战场,与战火、硝烟共舞,匍匐前进,成为4号阵地唯一幸存的中国军人。

美国士兵前仆后继地往无名高地上冲,王成唯一能得到的支援就是来自远方的火力部队——炮兵连。

眼看着敌军步步迫近,王成向团长请求炮火支援打得再近一些。

“敌人离我60公尺……再近一点,40公尺,再近5公尺,敌人把我包围了……”

此时,离下午17:00还有20分钟,而敌军已迫在眉睫。

作为坚守4号阵地的最后一人,王成放置好阻拦敌军步伐的各种弹药,在父亲的照片背后写下遗言:“请王政委转阿芳妹,她去年参军到朝鲜,现在咱们军。”

面对敌军的重重包围,王成高声呐喊:“为了胜利,向我开炮!”

王成尽己所能地阻拦敌人,慷慨就义,从容赴死。

在他喊出这句激励数代国人的经典台词时,观众的情绪被推到了最高点,泪目不已。

电影《英雄儿女》里,作为英雄的王成只存活了短短的27分钟,其无畏的抗美援朝精神与英雄事迹却是推动电影故事发展的主要情节。

但在原著《团圆》里,王成只是一笔带过的小人物。

“只是王成没有能回来,他勇敢地在山头牺牲了。”

1952年,巴金受邀参加“朝鲜战地创作组”赴战场实地采风,在两度采风的基础上,他创作出不少优秀的抗美援朝题材作品。

但巴金始终觉得写得还不够好。

他曾跟妻子吐露心声:“我还想在上海仔细地阅读两本苏联战争小说,看别人怎么写战争,好好学习一下……”

最终,历时8年的沉淀,巴金将脑海里构思许久的情节付诸笔尖,创作出了小说《团圆》。

这部小说传递了巴金心中对志愿军的爱与激荡的心情,电影里的英雄王成则是巴金在朝鲜遇见的无数中国志愿军的高度概括。

对于现今的大多数国人来说,影片《英雄儿女》的名气远远大于小说原著。

连巴金也在观看完电影后写道:“……故事片《英雄儿女》,改得不错。关于王成一部分加得好……”

这要归功于抗大出身、经历过真实革命战争的武兆堤和毛烽,他们从自身经历推及志愿军战士们的所思所想。

经过两位编导的改编,《英雄儿女》从志愿军自己的角度讲述英雄事迹,并对此加以思考、接受、宣传,也更具有感染力。

在电影里,全团展开向英雄王成学习的行动,而文艺兵、王成烈士的妹妹王芳接到了创作任务。

王文清鼓励她去回忆、歌颂:“你最了解你哥哥,你应该把他写出来、唱出来,让全军都知道,让全国人民都知道。”

纪念哥哥,歌唱英雄,也是电影后半部分的重要主题之一。

但王芳熬夜赶完的第一稿,王文清并不满意。

他让小刘发表意见,于是发生了这样一段对话:

小刘:看到后面,光觉得挺难过,鼓不起劲来。 王芳:我觉得确实写出了我的真实感受。 小刘:反正我觉得,软不拉塌的。 王芳:我是一直流着泪把它写完的。 王文清:光靠眼泪能写出你哥哥来吗?你写他,唱他,为了什么呢?是为了让大家跟你一起流眼泪吗?

通过王文清的批评,导演点出了这部电影的核心问题,也是所有创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我们歌颂英雄、赞美英雄到底是为了什么?

2020年,以《金刚川》打头阵的新抗美援朝电影拿下了11.26亿票房。

2021年,抗美援朝题材作品《长津湖》一举拿下57.75亿票房,成为中国内地票房总榜NO.1。

2022年,长津湖续作——《长津湖之水门桥》以40.66亿票房占据中国内地票房总榜第八位。

这批新抗美援朝电影,都在着重表现战争的惨烈,歌颂革命先辈们的壮烈牺牲。从战争与和平的角度塑造国际战场上的中国军人,这也是当下中国战争电影正在努力的方向。

相较之下,1964年的红色经典影片《英雄儿女》则更侧重于宣传、学习英雄事迹,传递出来的是慷慨就义,从容赴死的豪迈。

王芳作为王成的妹妹,她的第一稿带有浓烈的个人感情,怀念起自己的哥哥便忍不住流泪。

更直白地说,第一稿就是王芳的自嗨式写作。

王文清希望王芳能跳出单纯纪念哥哥的私人情感,将王成的牺牲放在对身后中国百姓的爱与守护,对侵略者浓烈的恨。

借由影片里王芳之手,由公木作词,刘炽作曲,张映哲演唱的《英雄赞歌》唱出了英雄牺牲的动机:“人民战士驱虎豹,舍生忘死保和平”。

唱出了志愿军战士牺牲的伟大:“敌人腐烂变泥土,勇士辉煌化金星”。

更对牺牲英雄们送上永恒的赞美:“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这一曲优美旋律和激动人心歌词融为一体的《英雄赞歌》,成为献给以王成为代表的千千万万革命先烈的永恒赞歌。

更是传递出无数踏上国际战场的中国志愿军的所思所想,他们舍生忘死,无非是为了山河无恙,烟火寻常。

这盛世如你们所愿!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删。

 2 ) 随感随写中国电影top10之1

我觉得一般人一说到电影英雄儿女就联想到或者只想到向我开炮的王成这是比较成问题的,至少说明他没怎么好好欣赏这部伟大的电影,没体会出这部电影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

这部电影与其他同时代的激动人心的电影大片一个明显区别是结构上的不同,即它是多主角的叙事结构,结构不同带来视角不同,最终体现的思想境界也就不同了.

王成这段相信大家已经耳熟能详了,不知道有多少孩子曾经高喊过向我开炮的台词,本来电影要是能在这种大无畏的向我开炮后的爆炸声中结束应该是最好的了,但是这不过是个开始,电影连一半都还没到呢.

影片虽然以抗美援朝为背景,突出表现了王成的牺牲精神,实际上真正想表达的就是一个什么是英雄.谁可以成为英雄,什么样的英雄值得我们学习努力奋斗的思想那谁是英雄呢?王成肯定是了,但是王成那样敢于自我献身的境界普通人能学得来么?恐怕对这样的英雄,虽然他也只是普通的志愿军战士,我们仍只是仰视尔.英雄是不是都是高高在上高不可攀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 电影用这样的镜头回答了大家:

王芳因为抢救一个炊事员,自己被美国飞机炸伤,被送到后方医院。当时王文清来医院看望她,表扬说她做得很好。王芳回答说,我又不是什么英雄,没有干出

象我哥哥那样的惊天动地的事情。王文清听后说到:“哦?那你爸爸呢(指的是王芳的养父)?他作了一辈子工,受了半辈子苦,还有金大爷(指的是历尽艰辛将王芳送往后方医院的朝鲜老大爷),他们都没有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事,难道你不认为他们都是英雄么?

说到底就是一个历史观的问题,谁创造历史谁推动历史前进?答案不言自明,王成王芳是英雄儿女,是中国人民的好儿女,中国人民本身就是一个英雄的集体.影片的思想性高就高在这里.就这一点来说这部电影就拥有了跳出时代局限的不朽.

影片除了开始一段和最后的结尾战争场景,基本上描绘的都是些诸如后勤啦,军宣啦;慰问演出啦;部队训练啦之类的,而很多有意思的地方就是通过这些琐碎的非战争场景表现的.

比如一开头表现王成王芳兄妹相见的俏皮场景,乍一看还以为是相恋的一对见面了呢,真是要打自己的脸怎么就给一男一女凑一起就得搞爱情戏的垃圾电影模式给洗脑了呢?嘿嘿

比如英雄王成的形象,为了上前杀敌而和领导矫性,实在不具有有棱有角的所谓硬骨头大英雄的气势,我看笑起来倒像是我的野蛮女友里的xxx那种傻样,哈哈

比如首长的那个警卫员,那就更可爱了,看到王芳跳舞就起劲鼓掌,哈哈

比如影片竟然非常坦诚的将宣传王成的过程展现了出来,其实的意思有两条:一,我们的英雄是完全靠宣传捧出来的吗?不是的,王成的自我牺牲是实实在在的这一条没法假也假不了;二,这也是向观众表明,英雄不是高高在上的是我们中的一员而已,树立高大全的英雄形象有这个必要吗?我看没有.影片在这点上也没有怎么树立,王文清问赵国瑞王成的英雄气概是怎么来的,赵国瑞来了个千篇一律的党和毛主席教导的,问还怎么来的就卡壳了,还是小警卫员说的直白:恨美国鬼子呗.

我们为什么要抗美援朝?强权是公理吗??有力量就可以为所欲为吗??别以为中国还停留在丰臣秀吉时代的明朝或是甲午那会的清朝中国人民表现的很温顺就当我们是兔子,兔子急了还咬畜牲呢,抗美援朝就是要告诉所有人,中国人不可侮!希望那些除了用枪炮语言外不懂得平等的和穷国弱小交流的高贵文明人再挨了中国人民的耳光后能接受这个教训(不过看来狗改不了吃屎,所以我们有必要积蓄力量以便彻底砸烂它的狗头)

比如电影通过王芳宣传哥哥的事迹表明了一个宣传的道理更是艺术创作的真谛:王芳写了初稿自己认为很满意,但是小警卫员看了就说:"看了后面,光觉得挺难过鼓不起劲来,软不拉塔的",王芳辩解道这是她流着泪写就的,王文清就说:"光靠眼泪能写出你哥哥来么?是为了让大家跟你一起流眼泪么?"

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皆是读书人,谁是最可爱的人,谁是真英雄不是一清二楚嘛,我奉劝那些如今耀武扬威的读书人别好了伤疤忘了疼,把自己抛到和买办狗腿子哈巴狗只有30米的距离去犯贱

送一句台词给x:
你是工人家里长大的.你可要作一个工人的好女儿阿

送一句耳熟能详的歌词给中国人民: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
为什么大地的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送毛选一段给国内外的sb们:
一心想要抢劫我们的强盗们,
你们小心一点儿吧,不要妄想来碰我们这些从事和平劳动的
人们,我们是准备好了的。帝国主义如果竟敢发动对我国的
侵略战争,那时我们就将实现全民皆兵,民兵就将配合人民
解放军,并且随时补充人民解放军,彻底打败侵略者。

 3 ) 向我开炮!

虽然这不是电影主要叙说的故事,虽然王成其实也不能算电影的主角。但是小时候给我们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向我开炮!”那时候我们这帮小孩最大的梦想就是当战斗英雄,在小土丘上拿着土块互相砸,模仿王成守山头。
现在当再看这部电影,每次看到这里,仍然很感动,为那个时代、为那个时代的人、为英雄精神而感动。

 4 ) 【影视杂谈】国产电影还能拍出优秀的“主旋律”故事吗?

这是一篇开展“自我批评”后,进行反思和总结的文章,源于我对《金刚川》获得诸多批评谩骂的反应及思考。

首先必须承认,我对国产电影是有私心的、是会偏袒的,假如两部同等质量的影片放在面前,我会对外国片给出相对更客观的评价,而对国产片给予更多好评——因为中文是我的母语,而现在的华语电影比较孱弱,只要不是太烂的片子,我都会下意识地去包容和鼓励。

所以,我给了问题多多的《金刚川》总体积极的评价,甚至于前几天,我对那些铺天盖地恶评是有些不忿的……可现在,我想通了。

通过我上周发布《金刚川》影评后陆续收到的回复,以及这些天的观察,我把针对该片的负面评论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类,从制作角度出发,点明影片粗制滥造、手法劣质等客观存在的硬伤,就电影论电影,算是最容易理解的了;

第二类,否认抗美援朝战争历史意义、反对国内主流舆论观点,因为电影是纪念“立国之战”70周年的献礼片,仅凭这点就开喷;

第三类,认为《金刚川》不配拿来纪念抗美援朝战争,电影的格局小,偏重描绘个人英雄主义的“江湖气”,没有政委也没体现志愿军战士的意志和勇气从何而来,不懂历史并错误表现战场细节,导演管虎还是个“阴阳人”……总之,影片的内核与它的主题很不匹配。

除去不可理喻的第二类,第一类争议完全可以畅所欲言、求同存异,短短几个月的拍摄制作周期已经是电影工业的奇迹,缺憾必然存在,观众可以自由决定是否买单。

真正令我深思的是第三类观点。《金刚川》中的志愿军战士确实很顽强、不怕死,几位主要角色的情义也令人动容,但如果我们不结合自己的历史知识储备,单纯从影片本身出发,就会感觉到他们的行为缺乏动机,是在机械式地执行任务,这样一来,他们的牺牲也容易落入“卖惨”的语境。

我并不想跟风说什么“中国电影人被外国人带歪了,只会讲个体的伤痛和对战争的反思”,对于正义战争,我们当然不用反思检讨,对于伤痛,我们也没有避讳。

其实这些问题,早在1964年的抗美援朝题材电影《英雄儿女》中,已经有了很清晰的回答。

高喊“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的战斗英雄王成牺牲后,他在文工团的妹妹王芳听到这个消息的第一反应是巨大的震惊和本能地拒绝相信,当意识到哥哥真的死了时,她潸然泪下、情不自已。

这是任何一个正常人都会有的反应,志愿军战士是有血有肉的凡人,这也是让观众产生共情的基础。

重头戏在后头。政委王文清让王芳为她哥哥写一首歌,王芳当仁不让,可初稿的效果并不“理想”。

用警卫员小刘的话来说,就是“光觉得挺难过,鼓不起劲儿来”。

小刘属于进入部队后才开始识字读写的年轻战士,太深刻精准的道理他讲不清楚,只能表达自己最直观的感受——不难想象王芳的初稿什么样,肯定是把自己失去哥哥的悲伤痛楚都写进歌里去了。

对于小刘的反馈,王芳起初还有些不理解和不服气:我明明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情感,难道不对吗?

小刘说不明白哪儿不对劲,他从志愿军战士的朴素情感出发,觉得王芳的歌词写得“软不邋遢”,并不是自己渴望听到的歌曲。

两者的情绪都很真切,却不能调到一个频道上去,王芳为了让小刘理解,只能继续强调她的“真”,说“自己是流着泪写完的”。

此时,王文清一针见血地指出:光靠眼泪能写出你哥哥来吗?你为什么写他、唱他,为了让大家一起跟你流泪吗?

一定程度上,王芳的初稿应和曾经大行其道的“伤痕文学”很像,都充分强调了伤痛本身,而忽略了对伤痛的深思和它带来的东西——诚然,伤痛是有意义的,描绘伤痛也没什么错,但若文艺作品中只让人看到痛苦,那么,伤痛也就只是伤痛罢了。

王文清的话点醒了王芳,随后她的终稿,便是传唱至今的经典歌曲《英雄赞歌》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 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在我看来,这两句最核心的歌词实现了情绪升华,因为它突出了牺牲的价值。

战旗美如画,是因为英雄鲜血的浸染(书写),大地春常在,是因为英雄生命的盛开(守护)——没有悲戚凄婉,而是激情高亢的壮美,这是一首赞歌,更是一首战歌,王芳的演唱哀而不伤、精气十足,这样的表达才能鼓舞战士们的士气,让牺牲的意义远不止于死亡。

如今,我们总觉得国产主旋律电影变了味或没了味,最大的问题在于,一整代电影人和多数观众都已无法充分理解当年那种精神和志向了(甚至是质疑和否认),自然会去追求易懂的或表面化的东西。

就拿“牺牲”来说,个体的趋利避害人人都懂,便有人大谈贪生怕死的“人性”;又或者片面/过度刻画人的牺牲,而忽视了牺牲的目标和意义,便会让人感觉虚假,个人认为,大家反感(厌恶)许多官方的宣教,某种程度上就是这种失去本心的歪曲解读导致的:自己都不相信,又怎能让别人相信?

须知,牺牲只是在不得已情况下选择成仁取义的结果,而非流于表面的形式或目的,为什么牺牲都说不清楚,最后难免会沦为伤春悲秋的哀叹和卖惨。

我并不是想粗暴地讲“现在的电影,不行,过去的电影,行!”事实上,我始终坚持一点:电影只是一种实现商业or艺术诉求的手段,她从来就不应“必须被拍成什么样”,观众们许多想让电影承载的精神,也不该是她的职责,那些拿着反复咀嚼过的标准来提要求的人,显然是太看得起电影了。

当然,尽善尽美的“好电影”不是没有,可那种片子是可遇不可求的……如果放到国产主旋律影片上,还得再加一点:现今世面上几乎已经找不到根正苗红的“官盐”,只有各种被打上官戳的“私盐”,质量如何,全看创作者自己的认知、能力和水平。

我们不妨换个角度,不谈那些字面意义上的主旋律片,仅从票房成绩去看,毕竟票房越高说明大家越买账,这是观众们用电影票选出来的“主旋律”

结果不算“乐观”。

排名第一的《战狼2》,其实是非常好莱坞式的个人英雄主义电影,它的下限是一部合格的军事动作片,上限则是主动坦诚爱国情结的抒情片,也正是靠着后者的强力加持,《战狼2》才能在天时地利人和之下成为国产片之最。

与之类似的还有排名第五的《红海行动》,术业专攻有余,集体信仰的表现则马马虎虎,包括排名第二、把少年心气讲得炉火纯青的《哪吒之魔童降世》,无一不是“西体中用”的典范,倘若都按照“从思维到形式全要自主创新”的狭义标准去要求,恐怕这些高票房电影没一部能合格……

排名第三的《流浪地球》或许是个意外。现在越回想,越觉得这部电影的难能可贵,在形象设计、美术风格、故事内容和精神主旨等多个层面,《流浪地球》都很大程度上走出了自己的印记,哪怕是抽象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都能在影片中有相当具体形象的展现。

然而,《流浪地球》并不是抱着“我想宣扬什么”的劲头去拍摄的,那些价值导出是把自己愿意相信的故事说出来之后水到渠成的结果。

对于国产主旋律片乃至国产主流电影的未来,我依然愿意保持谨慎乐观的态度:现在国内在硬件技术上追赶得很快,也不缺资金支持,《金刚川》的快速成片便是证明;相比之下,真正难以提升的,是不卑不亢的态度和讲好故事的能力,这些东西无法一蹴而就,只能靠时间慢慢去捶打、去磨炼。

电影、电视、动漫等文艺商业创作,不能简单地与谈论历史观点、政治立场等同起来,妄自菲薄固然不好,可我发现另一股正逐渐兴起的风气也需要警醒,那就是盲目地妄自尊大,轻鄙蔑视好莱坞及西方的叙事本领。

在过去还有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好莱坞讲(主流通俗)故事的能力都是世界最强的,他们还有许许多多国内创作者需要学习的地方。

还是拿“牺牲”举例,去年刚刚登顶全球票房冠军的《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中就来了一个漂亮的举重若轻,那个打出力挽狂澜响指、牺牲自我拯救世界的钢铁侠,正是十多年前以浪荡不羁花花公子形象登场的托尼·史塔克。

人家一边极尽娱乐、一边彰显着自己的光鲜强大、一边还坐着把全世界的钱挣了,这里面的巨大差距,我们都应该清楚看到。

今时今日,简单复制别人的话语体系搞创作,已不能再轻易满足国内观众日益提升的欣赏水平了,而重唱传统“样板戏”更是会被时代抛弃……未来的路还很长,而且路并不好走,这需要创作者和观众们共同去努力,我相信,新的国产“好电影”终会出现。

【也欢迎关注我的公号“有爱评论区”。】

 5 ) 小说《团圆》与电影《英雄儿女》

小说《团圆》与电影《英雄儿女》
        电影《英雄儿女》的剧本是导演武兆堤、编剧毛烽根据巴金的小说《团圆》改编的,“王成”是其中一个虚构人物。巴金笔下的“王成”写其参加战斗及牺牲经很简洁:“这个团完成了上级给的任务,友军也终于赶到了。只是王成没有能回来,他勇敢地在山头牺牲了。” 影片中,“王成呼叫为了胜利,向我开炮!拉响爆破筒,与蜂拥而至的敌人同归于尽”。那么,小说和电影反映的是什么时候的故事呢?故事中虚构的人物有没有原型呢?这些虚构的人物只能是某某人,还是众多人呢?
        一、小说和电影反映的是什么时候的故事?
        据有关报道,在抗美援朝期间巴金曾两次到朝鲜采访。巴金身边的工作人员陆正伟在《巴金与英雄儿女》中这样写的:“在朝鲜,他先后写下了《生活在英雄们的中间》、《英雄的故事》、《会见彭司令员》等文章。身在异国他乡的巴金,每次听到或看到打胜仗的消息就写信告诉萧珊,让她也分享自己的一份喜悦。他在不断地积累着创作素材,为将来能写好战争题材小说打下坚实的基础。
        给巴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在志愿军某团六连生活的两个多月。1952年10月,六连在开城保卫战中担任攻打“红山包”主攻任务。在连长、指导员先后负伤后,副指导员赵先友指挥全连坚守阵地,最后只剩下赵先友和通讯员刘顺武两人了。赵先友用步话机向团长报告:敌人已冲上我军阵地,要求炮兵直接向自己阵地射击,并大声喊:“向我开炮!”阵地被夺回来了,但赵先友和刘顺武却壮烈牺牲了。
       战斗胜利后,巴金到六连所在团采访,团长张振川向巴金详细介绍了战斗经过和赵先友烈士的英雄事迹,巴金听后非常感动。……
        1961年,巴金经过了七八年的沉淀,终于写出了不朽名著《团圆》。”
        著名作家巴金,在小说《团圆》里,写到这么一个历史史实:(‘团圆’,原文一段摘录如下): “ 这些日子,为了迎接国庆3周年,为了欢迎第二届祖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志愿军前线各个部队都在打胜仗,到处都能听见这样的说法“争取立功,迎接亲人”。
         我们先来看中国人民第二届赴朝慰问团赴朝【简介】
1 952年9月18日至12月5日,以刘景范为总团长,陈沂、胡厥文、李明灏、周钦岳等人为副总团长的中国人民第二届赴朝慰问团赴朝,这届慰问团的规模比上届更大,代表性也更为广泛。总团下属的9个分团,除第九分团留在国内慰问志愿军的伤病员外,其他8个分团到达朝鲜前线,进行了为期四十多天的慰问活动。
         9月22日,中国人民第二届赴朝慰问团在天津宣布成立。代表团成员听取报告会、前线情况介绍等和入朝前的最后准备,还进行了防空和行军演习。时值10月1日国庆三周年,慰问团全体代表应邀参加了沈阳市的国庆观礼,总团及各分团长还和东北局第一书记、东北军政委员会主席高岗一起登上主席台。10月6日晚,各分团乘火车,于7日晨到达安东(今丹东),与志愿军三兵团派来迎接的队伍见了面,双方商定为防敌机空袭,决定8日凌晨3时出发渡过鸭绿江。11月下旬,在完成慰问任务后,慰问团人员先后离朝回国.。总团于11月30日在天津召开总结大会。分团于12月4日离开天津。
         综上,巴金先生所写‘团圆’文章里,所虚拟的这个“王成”牺牲的时间,应该是在中国人民第二届赴朝慰问团,到达该志愿军部队前(1952年11月底前)牺牲的。《团圆》小说描述的是中国人民第二届赴朝慰问团离开朝鲜前的故事。
        电影《英雄儿女》表述“王成”的牺牲时间及所有影片情节,也是在中国人民第二届赴朝慰问团,离开志愿军部队前(1952年11月底前)的故事,与巴金小说《团圆》是一致的。
        二、故事中虚构的人物有没有原型?
        回答是肯定的。“王成和王芳”的原始原型出自巴金的小说《团圆》,巴金写的是“…只是王成没有能回来,他在山头勇敢地牺牲了。”巴金在接受记者采访说:“我到过朝鲜战场许多部队,英雄们的事迹使我感动,我写了几篇真人真事的散文,以后又集中概括了许多英雄形象,才有了《团圆》里的王成。”无疑“在山头勇敢地牺牲”的志愿军英雄,都是巴金笔下的“王成”原型,也是“王成”式的战斗英雄。特别是受到巴金采访的志愿军英雄就更无可置疑了。
        关于“王芳”原型也有很多,也不是有的人认为只能是解秀梅。如志愿军首长报道过的王纾、李幼鸾、王坚、张莹珊,更巧的是还有一位与电影“王芳”同名同姓并且是上海籍的志愿军女战士王芳。她们不但有“王芳”的形象,而且有的与巴金合过影,有的受过巴金采访…。由此,各部队都会有”王芳“式的人物原型。
        而电影《英雄儿女》中的“王成”,是导演武兆堤、编剧毛烽根据巴金写的“…王成在山头勇敢地牺牲了”重塑的原型。重塑的“王成”原型,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高喊“向我开炮”,二是与敌人同归于尽。这两个特点都没脱离巴金写的“…王成在山头勇敢地牺牲了”这一情节。编剧毛烽1994年在报纸上刊登公开信澄清,“王成、王芳并没有什么原型。但至于说到王成孤胆坚守阵地的事迹,这在朝鲜战场上是时有出现的,说不上谁是王成的原型。”
       根据这段话的“王成、王芳并没有什么原型。”,说只能某某是电影《英雄儿女》中的“王成、王芳”原型,已没有价值。
        尽管编剧毛烽否认“王成”有原型,但从毛烽这段最后说的话“这在朝鲜战场上是时有出现的,说不上谁是王成的原型。”和电影《英雄儿女》的朗诵诗中说,“在中国人民志愿军里,有千千万万个王成”,不难看出电影《英雄儿女》中的“王成”,不是专指的某某人。“说不上谁是王成的原型”,还可理解为只要“孤胆坚守阵地”,且有“王成“形象之一的志愿军战士,都是“王成”原型或“王成”式的战斗英雄。
         编剧毛烽认为是把几类英雄的典型事迹汇合塑造了“王成”这样一个英雄人物形象(从未提到以谁为原型),代表了无数个“王成式的”志愿军英雄,“王成”的人物原型就是这些典型的志愿军英雄群体。
         三、志愿军有关首长对“王成”和“王芳”原型的论述:
         从秦基伟将军(原志愿军15军军长,后任国防部长)的回忆和《抗美援朝战争史》看“王成”的原型,《英雄儿女》是抗美援朝时期众多战场上的历史背景,著名的上甘岭战役也是其中之一。秦基伟写道:邱少云、黄继光、孙占元等人的壮举,不仅使敌魂惊魄动,就是在我军战史上,这样的行为也不多见。第十五军所编撰的《抗美援朝战争史》也有这样的描述:“上甘岭战役中,危急时刻拉响手雷、手榴弹、爆破筒、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舍身炸敌地堡,堵敌枪眼等,成为普遍现象。”既然“王成”原型是“普遍现象”,那么,在志愿军中,“王成”式的英雄也就太多,太多。
         王直将军(原志愿军26军政治部主任,后任福州军区副政委、少将)在他写的文章中这样说:类似影片中反映的战斗场景,在朝鲜战场上真是不胜枚举,许多坚守阵地战斗的部队都是战斗到最后一个人,在志愿军中像王成这样的英雄有许许多多。…… 编剧把几类英雄的典型事迹汇合塑造了王成这样一个英雄人物形象,代表了无数个王成式的志愿军英雄,王成的人物原型就是这些典型的志愿军英雄群体。……我们军文工团也有一位叫王芳的上海姑娘,腰鼓打得很好,歌也唱得好,在前沿慰问演出时还参加过战斗,立过功,我曾经在会上表扬过她。军文工团里还有一位上海姑娘叫王坚,她在前沿阵地护理过伤员,得到了军首长的好评。这两位上海姑娘的战斗生活,在影片中的王芳身上多少有所体现。因此,王芳的人物原型,应该是志愿军中的女文工团员的优秀群体。
        张振川将军(原志愿军65军582团团长兼政委,后任河北省军区原司令员)回忆录《鏖战疆场》申明,“王成”并不是专以某个人物为原型,而是许多英雄人物的综合形象,自己也不是电影中的团长张振华的原型,表现出了老共产党人的崇高思想境界。但是他关于巴金采访赵先友事迹的说法,依然被当成“信史”,而巴金为赵先友烈士塑像题词“王成式的战斗英雄—特等功臣赵先友”,似乎更坐实了这一说法。
         王剑魂(原志愿军第二十六军政治部文艺科长,后任海军政治部宣传部文艺处长、创作室主任)他说:“我是参加审定剧本的,现在剧本原稿还保存着…我在上海时与巴金交换过意见。影片中的王主任说的就是王直,但是全本剧情是综合志愿军的战斗事迹和英雄人物形象编写的。”
        众所周知小说《团圆》及电影《英雄儿女》中的“王成”和“王芳”都是虚构的艺术人物。我认为:小说或电影中人物是虚构的,其作者否认这个人物有原型,有类似事迹的人只可称为“式的”;如果其作者没有点名这个人物是谁,有类似事迹的人即可称作“原型”也可称为“式的”。那么小说或电影中人物是真实的,有类似事迹的人,则只可称为“式的”。按照这简单的道理及“王成”作者的表态,正如电影《英雄儿女》中说的那样,“在中国人民志愿军里有千千万万个王成”。 在那场艰苦的战争中,又有谁不是“王成“呢?
        一位网友说的好:“关于王成的原型究竟是谁,其实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王成让我们记住了一个英雄的形象,让我们记住了一个英雄的年代,更让我们铭记住了一段光辉的历史。”






    

 6 ) 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从英雄赞歌找到英雄儿女这部电影,从豆瓣找到这部电影,早上看的。

中国人民志愿军,勇者无敌,不怕牺牲的精神一直对我影响很大,其实解放军,红军,哪个不对不是不怕牺牲,只有这样的部队才能胜利,只有无数的战士牺牲才有后面战士的胜利。

56年前的电影依然震撼人心,因为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不是吗?

 短评

“向我开炮”和《英雄赞歌》很经典,但全片战斗场景其实并不多,重心放在了军人形象、军队风貌、军民关系等等的刻画上。另,改歌词那段很有参考价值(现实中的焦裕禄报道就经历过类似的过程——摒弃“悲而不壮”),没想到热评里居然有人专挑这点喷,然而修改前的词不就是当代饱受诟病的卖惨风格么,怎么某些人为了喷革命题材连带对卖惨也喜欢起来了?

6分钟前
  • 申酌长怀
  • 力荐

“后一部分要改,你是想让大家跟你一起哭泣?还是要鼓励大家像王成那样坚强?”

9分钟前
  • 还行

向我开炮

14分钟前
  • 推荐

这部电影有着很独特的视角,除了一小部分前线战斗,更多的是全面展示了抗美援朝的zz宣传文艺工作,还有战备后勤建设等;结合纪实报告来看很写实,但糅合了时间线,大概是51年春夏,人物和事件没有特化,意在揭示普遍性;最开始的特写镜头直接给到朝鲜老百姓,填坑、修路、抬车抬担架、抢运伤员…这支军队的性质和依靠、这场战争的正义性和阶级性不言而喻,令人无比动容;眼泪哭不出什么,只有战斗才能改换人间,本片充分阐释了何为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是对人民史观的鲜明反映:英雄不单指一个人,而是所有为解放和反压迫反侵略事业勇敢斗争的好儿女;其实时间线能追溯到白色恐怖的上海,两家人命运辗转,最终在朝鲜重逢相认,他们不止有亲情和战友情,更是升华到了崇高的阶级友谊——这种伟大的情谊将如波涛般沸腾,让整个旧世界为之恐惧和颤抖

15分钟前
  • PSG粉保护协会
  • 力荐

人民战士驱虎豹,舍生忘死保和平。敌人腐烂变泥土,勇士辉煌化金星。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的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英雄赞歌》第一次认真看《英雄儿女》,看到“向我开炮“的主角王成牺牲了,电影居然才1/3,我可为导演担心了,接下来怎么拍呀。"光靠眼泪能写出你哥哥来么?是为了让大家跟你一起流眼泪么?"问题问得真好,这才是电影的真正主题:什么样才算英雄?学习英雄到底是学什么呢? #醉评# 不知道年轻人能不能引起共鸣呢,尤其是开头那段大战的场景,真是“九死一生”,争抢着去赴死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放到现在已经很难代入。比流浪地球2里的“出列”难代入多了,毕竟那不是“我”,是五十岁以上的前辈,感动一下就可以了。====分割线====王芳:“我不是什么英雄,没

20分钟前
  • 醉中仙
  • 力荐

1、有一个老工人的爸爸还有老革命的爸爸2、为了胜利向我开炮3、风烟滚滚唱英雄4、故事表面上讲述了英雄王成兄妹,实际上要表现整个民族的英雄气概

25分钟前
  • 千寻亿选
  • 推荐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

28分钟前
  • 津五渡
  • 还行

为周末的舞剧版看。我发现朝鲜战争电影中的歌都好经典啊,《上甘岭》和《英雄儿女》这两部都是,“文艺兵女儿的两个爸爸——革命军人和工人”、一封家书与照片在战火中流离的家书,当这封信重新被拾回八路军,它已经承载了两代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两场战役的),虽然,这部电影中的“家国叙事策略”与军民同盟的表达太有“压迫感”了,不过离历史那么近(论文本内部于其诞生的时代),面对这样的战役,个人被剥夺了为小我小家伤心的权力,而非麻木。个人会不自觉被某种崇高占据,就像生父王团长对女儿说“光靠眼泪,能写出你哥哥来吗”。相比我以前的研究方向韩国南北题材电影,更习惯的家国叙事是讲述恨,以及重逢即下一次分离的残酷。不知道当代的朝鲜战争历史叙事回迭代成什么样子,《金刚川》加油……

30分钟前
  • Serena伊萌HYM
  • 还行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为了胜利,向我开炮!”

35分钟前
  • Mia
  • 推荐

配乐实在太棒

36分钟前
  • 我用一生去死
  • 推荐

不评分了,仅具有文献价值,仅从叙事手法考量,也是无聊的、过时的。以前看过“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的片段,还以为是接近剧终的高潮戏,原来只是第一幕的尾声,而这部电影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战争片,它的主题其实是相当巧合的认亲。我看不到人性,只看到漫天的口号、胜利和牺牲。作为彻底的意识形态宣传的一环,电影甚至借角色之口点明了“他是特殊材料做成的人”。如果这样的作品作为童年的底色植入孩子们的思想,是一件多么恐怖的事情。

41分钟前
  • 晚不安
  • 还行

这个特殊时期的故事讲出来感动程度不比奥斯卡战争片少。也由于这个时期太特殊了,它不可复制又刻骨铭心。充满了信仰、期望和一股绳的荣辱感。

42分钟前
  • 长胡子的心脏
  • 力荐

刚看完了《英雄儿女》,被革命浪漫主义麻痹一下,感染一下,挺惬意。发现自己开始迷恋黑白的光影世界了,有些镜头拍得真好。化悲痛为力量固然是好的,可是王成的牺牲因此而成了一个不会让人悲伤的符号,这很好吗?人性在哪里?英雄是活着,王成却死了。

44分钟前
  • 私享史
  • 推荐

向我开炮,向我开炮!!!!!

48分钟前
  • 方枪枪
  • 还行

小时候爱这个片子的主题曲爱得要死……

50分钟前
  • 北河沿井斯塔
  • 力荐

还是老片好看呀,王成也是有原型的,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从故事编排的角度看也十分出色,废话不多,每句都有用。一开始的环境和背景带出完全不是现在用演员念白阐述背景前情这种水平能比的。王成遇到王政委之后没有说破但是知道原委再看这段就很懂他们的隐情,最后留下的遗书也是告诉政委妹妹的下落,这些写在养父照片背后挺有寓意。后面父女对手戏部分也很精彩,又是关爱又不说破。两位父亲都是英雄,王成王芳代表的后辈是英雄的儿女。很感人,几度落泪。

54分钟前
  • 瓦达西瓦又又又桑只爱这巧克力
  • 力荐

主旋律,相信那时候真有这样的英雄,也相信现在不缺这样的英雄,也坚信将来同样会有这样的英雄

59分钟前
  • 八月未央
  • 推荐

祖国,请不要忘记那些无数的无名英雄们!

1小时前
  • EVA_征服天堂
  • 推荐

2013.10.10 中国电影博物馆(6号厅):终于晓得影博展厅里反复播放的“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的出处了。战争场面拍得不真实,王成同志被包围乃至受伤后的表现犹如“开挂”,…… —— 2021.11.16:去年影院看了《一秒钟》后就有打算重看《英雄儿女》,今天总算观影了。17日又再接再厉重温了《上甘岭》,同是抗美援朝题材影片,相较之下,无论故事剧情还是拍摄制作抑或配乐歌曲,就个人而言都是《上甘岭》更胜一筹、更让我喜欢。

1小时前
  • Panda的影音
  • 还行

自我牺牲和自毁精神的至理名言:为了胜利,向我开炮!

1小时前
  • Over5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