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爱情片意大利2017

主演:艾米·汉莫,蒂莫西·柴勒梅德,迈克尔·斯图巴,阿蜜拉·卡萨

导演:卢卡·瓜达尼诺

 剧照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剧照 NO.1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剧照 NO.2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剧照 NO.3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剧照 NO.4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剧照 NO.5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剧照 NO.6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剧照 NO.13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剧照 NO.14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剧照 NO.15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剧照 NO.16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剧照 NO.17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剧照 NO.18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剧照 NO.19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07 00:31

详细剧情

故事发生在八十年代的意大利里维埃拉,每年夏天,十七岁的少年艾力奥(提莫西·查拉梅 Timothée Chalamet 饰)都会跟家人一起来此地度假。今年,和他们共享假日时光的,还有来自美国的奥利弗(艾米·汉莫 Armie Hammer 饰),高大英俊热情开朗的奥利弗很快就获得了艾力奥一家人的喜爱。 随着时间的推移,艾力奥和奥利弗之间渐渐产生了致命的吸引力,但性别和年龄的桎梏让他们迟迟无法跨出那关键的一步,与此同时,单纯善良的少女马奇娅(艾斯特·加莱尔 Esther Garrel 饰)也向艾力奥奉献着自己的感情和身体。最终,汹涌的激情冲破了艾力奥和奥利弗之间的防线,两人开始了一段注定不会有结果的恋情。©豆瓣

 长篇影评

 1 ) 人无再少年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绝对是我今年的年度期待。从年初到年末,原著小说被我翻了好几遍,我感觉自己好像陷入了一场旷日持久的热恋。更美妙的是,这部电影似乎也是很多人的年度期待,仿佛这一年大家都在做着一场万人齐心的梦,为一个少年和他的那个夏天无法自拔。所幸一切的等待都是值得的,电影结束时,我已经和Elio一样泣不成声。

NEW YORKER提供的插画

读原著的时候读得最入迷的部分,就是Elio的敏感和幻想,他的欣喜,悲伤,愤怒,是我在看小说时最深的情感投入,也是我最担心电影能否改编成功的关键。毕竟原书中有占到三分之一的心理描写。然而电影用细腻柔和的叙事,恬静轻快的配乐,还有无懈可击的表演成功地完成了这一切。故事十分简单,然而在Timothée真挚且动人的表演中,我觉得他就是从书里走出来的那个为了爱情在夏天时而欢喜,时而悲伤的Elio。他的每个小笑容,小动作,每一个动容的吻,每一滴震颤的泪,都是Elio。Timothée的演技让我深深想到了《卡罗尔》里的Rooney Mara,是他成就了这部电影。配上Sufjan Stevens那温婉轻诉的音乐,我仿佛融化在了电影的情境里。

在那个一去不复返的夏天,我们和Elio一起在窗前迎接每年新的房客。只是这一年的这一位叫Oliver的年轻学者悄悄地夺走了我们的心。他打球的姿态,他的那一句悠扬的Laterrr,他骑着自行车像风一样的背影,他的自信与脆弱,你和我都看在眼里。我们和Elio一样,爱上了我们曾经的爱情。

Elio的暗恋如山呼海啸,在平静的夏日波涛暗涌。Oliver的简单的一个语气、一个表情,就足以让他前一刻如入云端,后一刻如坠深渊。书中的Elio睿智而敏感,不断诘问自己,因为Oliver而神魂颠倒,乃至失落悲伤。电影里的Elio显然更主动勇敢,他敢于直面自己的感受,从心所向,撩拨着Oliver的心绪,以至于让电影版的Oliver更显懦弱。可当电影里Elio在蜜桃事件时哭泣,坠入Oliver的臂弯,这个叫Timothée的男孩又再一次让我相信他仍是那个敏感伤怀的Elio,他爱上自己的爱情,心绪不宁,就像每一个在爱情里患得患失的我们。

和原书有不一样的结尾,电影把书里第四章,十数年后Elio再次见到Oliver的情节删掉,只让我们看到Elio和Oliver的那番通话。刚开始我有点失落,因为书里的第四章可是我最爱的段落。六周的短暂邂逅让人记一辈子,这是原书给我最大的震撼。可是当电影里Elio在电话这头不断喊着自己的名字来称呼Oliver,就像他们曾经做过的那样,Oliver在电话轻轻叹息,终于回应以自己的名字时,我突然被感动了。书里面Elio没有得到的回应,没有得到的爱情,电影里他得到了啊。那些遗憾,那些唏嘘,又能如何呢?我和Elio一样,在光明节的壁炉前泪流满面。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书和电影我两者都爱,它们说的是同一个故事,却有着各自美丽的结局。书里Oliver拿走了Elio的明信片,十五年后两人第一次重逢,Oliver让他猜卡片背后写的二字,谁能想到是Cor Cordium,真心,和“雪莱之死”的答案一样。二十年后,Elio的父亲已经去世,两人再次相逢,无比唏嘘。只是Elio依然对Oliver心心念念,二十年无怨无悔,而且还要一辈子爱下去,他说:

“你是我将死之时唯一想要说再见的人,因为只有这样,这个我称之为人生的东西,才有其意义。 而若我有一天听到你死去的消息,那我所知的我的生命,这个在你面前和你对话的我,也将不复存在。”

是什么竟让六周的邂逅成了一辈子的刻骨铭心?一时的欢愉竟要以永生的力量来记忆?

书的结局是让人心痛的,痛得像Ennis找到了Jack和自己的衬衣,像何宝荣再一次问黎耀辉,不如我们重新来过。而电影的结局是泪中带笑的,它像Theresse和Carol的重逢,像月光下的男孩们,甚至超越了性向,像每一个普通却不平凡的爱情故事,不管最终它们是得到亦或者是失去。

当Elio的父亲对他说“ I envy you” (我羡慕你)时,我深深感受到了他的情绪。爱情的欢愉转瞬即逝,爱情的悲伤却会持续一生。Elio的父亲用他的“自己论”,圈点出了这一场邂逅的意义:浮生若梦,我们终将葬送我们的青春,不管爱过的人是否离去,我们都该感谢,感谢那些曾经在生命里存在过的人。他们给我们带来的不只是爱情,不只是友谊,更多的是那一种绝无仅有的人生体验。它逐渐成了我们的一部分,烙印在我们的记忆里,纤毫毕现。 那一件衬衫一个吻,都永远地消失了,随着时间在记忆里苍白,像那永远失去的青春和初恋。可我和你一样,我什么都记得。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我们的十七岁,都再也不会回来了,曾经的爱情,也都已经变成了回忆。我真的羡慕Elio有这样的家庭,他的母亲会在他最需要他的时候来接他,纵容他在车上哭泣。他的父亲会用这样推心置腹的独白来告诉他人生的短暂,告诉他那些超越性向、爱情和友谊的东西值得我们用生命去体验,用青春去铭刻。哪怕只有一次,哪怕是生离死别,我们也永远不会觉得可惜,像雪莱在诗中说道:

趁天空还明媚,蔚蓝 趁着花朵鲜艳 趁眼睛看来一切美好 趁夜幕还没降临 呵 趁现在时流还平静 做你的梦吧 且憩息 等醒来再哭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享一下父亲的那段独白,感谢同志亦凡人中文站友人的翻译:

“在你最想不到的时候,命运会以最狡猾的方式找到我们的软肋。但你要记住,我在这儿。现在你也许希望自己不去感觉,也许你希望从不感觉这些,也许你是不想跟我说这些事情,但是...去感觉这些明显的感觉吧!你有过一段美妙的友谊,也许比友谊更多,这让我羡慕。站在我的角度,多数父母会希望整件事淡去,祈祷他们的孩子重新振作 但...我不是那样的家长。为了让我们更快愈合,我们从自己身上剥去了太多东西,以致于不到30岁就一无所有。每开始一段新的感情,能给予对方的就越少。但为了让自己没有感觉而不去感觉,这是多么的浪费! ”

“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吗? 那我再说一件事情,让我们扫除芥蒂。我可能曾经很接近,但我从没有过你们所拥有的。总有什么,牵绊着我,挡在我的前面。怎么过这一生是你的事情。只要...记住,我们的心和身体只被给予这一次,而在你知道前,你的心会疲惫,而你的身体...总有一天没人会愿意多看一眼,更不要说贴近它。现在...你可能感到难过,痛苦。别让它消失,更别说那些有过的快乐。”

安利下我写的原著书评《一小片私人的海》

竟然翻页了://movie.douban.com/review/9008238/?start=100#comments

200以后 //movie.douban.com/review/9008238/?start=200#comments

 2 ) cmbyn其实是男主他爹做的一场白日梦--12个证据

看完这个电影,我充满了疑惑,有太多让我感到奇怪的点。

尤其是临近结尾处爹对男主爱的教育,在剧本里应该也是篇幅最长的独白,让我觉得很不自然,纵使他们家无比和谐,这个年纪的人谁会有心思听长辈聊自己的感情生活,内容也只能说是包装得很好的鸡汤。从电影立意来讲,所谓爱的美好易逝已经从多个方面论证过(尤其是最后一场),通过长对白说出来,也并不高明。总之,引起了我的怀疑:

通过二刷,整理了以下一些证据。先说结论:

1. 爹年少时有过一段无疾而终的感情,年纪大了之后看着两个年轻人不禁开始遐想

2. 于是结合真实生活,综合自己的故事,想象这场长达六周的 airbnb 中可能生发的爱情。其中elio寄托着年轻的自己,当然自己也以elio的父亲形象存在

3. 而这部电影展现的就是梦与现实的穿插(毕竟梦的素材是现实),只是同时也偷偷留了一些线索,一些瑕疵待人发掘

4. 在这个基础上,爹的独白有了意义,并且赋予了故事新的内涵(拉到后面)

特别提醒:所有内容源于电影,跟书无关。我并不觉得我说的就是正确的,这只是我看到的故事。


1

片头,大量雕塑照片----------我们知道,这些雕塑是爹和oliver的研究项目,elio和这个关系不大,其实这就是第一个暗示,提醒大家一切是以爹的视角展开的。可以想象,爹整理着图片,图中的男子让他想到了elio,想到了oliver,想象一发不可收拾。如果是elio的绝对视角,片头大可以是巴赫和李斯特的乐谱。另外,雕像也是elio(或者说爹梦里的elio)在这个电影里的另一种存在形式,是全片最重要的意向,联系了爹-oliver-elio三人,后文还会提到

2

餐桌,妈妈和oliver的对话----------妻子和儿子elio无疑在现实中都是存在的,只是在幻想里人物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这一处对话并不是普通的闲笔,其中的subtext是:是的,从某种程度上说,oliver就是坐了妈妈的位置/毕竟elio主要是爹自己的投射

3

词源小测试----------我倾向于认为这场基本源自于真实情况,现实中正是在这里oliver的出色表现打动了爹,引发了爹的遐思。这一场很关键的原因在于,只有oliver完美回答了这个问题,通过了爹的考验,才有后来的故事,否则,每年都有新学生来住,为什么只有这一次爹对他们产生了幻想

4

海边,oliver触摸雕像的嘴唇

草地,oliver触摸elio的嘴唇----------梦的素材是现实,片中有好几处爹由现实为基础发展想象的细节,这一处最明显。在海边,爹看到了oliver轻抚雕像的嘴唇(他是在下个镜头才转身的),在爹眼里,雕像就是elio,于是在中后期的草地戏里,幻想中的oliver也做了同样的动作。顺便一说,叫对方彼此的名字的灵感应该也是在海边雕像之后游泳的时候产生的。

5

法国爱情小说事件----------又一个比较明显的细节。注意,elio只说了一句16世纪的法国爱情故事,oliver就迅速接梗。所以,要么是妈妈分别给两人都特地讲了一大本书一整个故事里speak or die这个细节,要么这里的oliver是个幻想角色,所以才能马上知晓这一情节。前者太不合常理而且像是妈妈在鼓励两人告白;后者符合本文逻辑但是过于直白,简直像故意漏的马脚。

6

oliver的伤疤----------这是我非常拿不准的一个情节。这个伤疤没有任何铺垫,没有造成任何后果,两人也都没怎么在意,我想大多数人说不定看完都忘记了这个细节,那它为什么会存在而不是向大量其他情节一样剪掉?(对于这种电影来说应该不会有这样的低级错误)直到我再看到最后爹的独白

于是我倾向于认为oliver的伤疤的设计是为了和这一句台词形成呼应,毕竟elio的生理创伤已经体现了两处,流鼻血和呕吐,都有浓墨重彩地展示。强行给oliver增加一处创伤,也说明他是爹的脑内人物。当然,如果你有别的想法欢迎告诉我

7

elio追问妈妈什么时候跟oliver说过喜欢自己----------这一处剧情发生在两人确定关系之前,oliver失踪,elio感到很彷徨,而妈妈的话起到了鼓励作用,全片还有好几处有意无意的助攻,如果这一切不是幻想,我不知道怎么理解这些助攻。但是elio反问了一句什么时候说的,妈妈却闪烁其词。当然要闪烁其词,因为没发生过。而且还可以看出妈妈通过六芒星项链已经知道两人关系不一般(这种细节导演在剪辑室里是不会随便保留的)。爹独白里有说,“我觉得她不知道”,那这个不知道又指什么呢?其实是指爹自己年轻时的那件事

8

oliver给elio的便条/爹教育elio----------oliver的语气非常硬。也没什么道理,如果oliver把elio当做恋人而不是小孩子来看,是不存在grow不grow up这种问题的,反而是爹在后来又教育elio应该长大

9

爹给oliver讲雕像

oliver听出了爹的意思----------这处情节发生在两人确定关系之前,也是oliver感到彷徨的时候(虽然剧情没有明说)。爹表面上是在讲雕像,实际上是在讲elio,就算你觉得我一直在胡说八道,但这里毫无疑问就是这样。elio就是这些雕像。演员的脸也一样棱角分明,动作曲线流畅,nonchalant,讲的都是elio,我就基本没见他站直过。as if they are daring you to desire them 是一句更直接的表达,完全可以用这句话来总结男主角全片的表演。爹再一次担任了重要的推动者

10

也许是真实的elio----------按照正常方式理解剧情的话,这是又一处不知道为什么没被剪掉的情节(为了让原著作者露个脸?)。但如果按照本文的逻辑理解,这一处可能是现实发生的状况,elio看似奇怪的ooc是他自己意志的短暂喘息。另外,在表演完钢琴曲后:

爹提醒elio带上手表,以防错过和oliver的午夜约会,又将幻想拉回正轨。

11

灰太狼和红太狼夫妇的来访----------又一处按照正常剧情逻辑难以解释的戏,但是在本文框架内,这一场戏至关重要。注意作为本片主角的爹提到过因为种种原因,自己年少的感情被自己放弃,并遇到了一些阻碍(不截图了),为什么会放弃?遇到了什么阻碍?都在这一场里,注意看爹的表演,忽略年龄会以为是青春期不善言辞的少年面对父母争吵无能为力(我相信导演就是这么指导的)。是的,这一场是爹对少年期自己的投射,灰太狼和红太狼夫妇是爹的父母,他则是小灰灰。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他怎么可能自由自在地恋爱

12

接电话的妈妈----------这是一处造梦的瑕疵。如果你再回放一下这一段,会发现,elio先在另一个至少隔了五米的地方接起电话,并且oliver没有说自己的名字,elio的回答也没有任何conclusive的讯息,妈妈就直接拿起另一个房间的听筒说“oliver“(甚至可以说这是一个很不礼貌的动作)。根据它们对话的内容,也无法看出这个电话有经过什么预约。除了这是一个imaginery phonecall 还有什么别的解释呢?(一个题外话,爹这一声wonderful真是骚气......)


主题

说了这么多,你要么觉得我疯了要么会想再看一遍这个故事,那么(如果这些解释行得通)为什么要进行这些设计,把真实的故事藏起来呢?

cmbyn最后呈现的成品无疑是非常甜腻的,纵使最后结局有辛酸,但是任何观众都不会反对能有这么一段感情是一件好事,再说再苦也只是相隔两地而已,也没缺胳膊少腿的,总的来说已经非常梦幻,他们两人都还会有大好人生。(值得一说的是,梦幻归梦幻,很多二人世界的段落剪辑很跳脱,或者镜头很羞涩,似乎也符合本文的理论)

只是我看到的故事不是这样的。

我看到的故事是一个40多岁,有着满脑子知识但是已经没有满脑子热情的人,发现自己身处一个对谈恋爱来说完美的环境,却不再可能有这么一段故事的人,把自己的想象力投射在两个年轻人身上,替自己完成了一个梦。那段在我看来莫名其妙完全可以拿掉的独白,是一个生理生命还在继续感情生命已经结束的人的swan song。至于现实世界的elio和oliver到底有没有相爱,跟爹也没什么关系了

这样想想还是很可怜的。

那么,再回到现实世界,cmbyn故事虽然很青春,但并不是年轻人写的小说。原书的作者 André Aciman (在电影里有客串,就是那个来拜访的“雪儿”)成书于2007年左右,也就是他本人56岁左右,年纪上肯定是elio的父辈了,但是全书大部分都以青春期elio的视角展开,也是一种幻想,书中的elio和爹都寄托了他自己的影子。我们是不是可以合理猜测,导演和编剧在改编过程中,捕捉到了这一信息,看出了爹这个角色的重要性,于是才基于此设计了一个嵌套着原故事的新故事,内涵也从原先的单层变成了(我认为的)双层。

 3 ) 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

就像它直白、口语化的标题一样,《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是一部在某种意义上朴实无华的电影。在习惯了电影艺术在各种精致的特效,谨慎完美的镜头运动以及遍地隐喻的布景融会贯通之下变得越来越成熟的今天,《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就像一个十七岁的夏天里毫无野心的少年。他懒散悠闲地踱着步,走入这个已经在偏见和仇恨中声嘶力竭地争吵了太久的世界,只带着满溢而出的诗情融入随处可见的阳光,无所事事。这是个除了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一场热恋之外,心无旁骛的夏天。是西方世界几乎已经遗忘了的少年时代。

电影的开场音乐明亮得有点儿突兀,从第一秒开始就刻意将观众带入到了古希腊时代的审美中。正值壮年,洋溢着男性气息的青铜雕像映衬着Oliver扮演者的名字;五官柔和,略带雌雄同体之貌的少年则作为Elio扮演者名字的背景。在古希腊这个不从性别出发对情欲进行标签化的过去,诸多哲学家如柏拉图曾将成年男性与少年之间的爱情推崇为美学的极致,影响了数不胜数的古希腊文学、雕塑与绘画。

电影的核心,我想是爱和美。这是两个看似已经成为陈腔滥调、却鲜少以这么赤裸和朴素的方式被表达出来的词语。一直觉得好电影只有两种,一种让人看到世界,一种让人看到自己。这个影片无疑属于后者,它想让你沉浸和共情,而非欣赏、赞叹或讶异。画面经常停留在毫无意义的布景上,诸多短暂的片段也没有深意。就和它无意于说教的语气一样,它并不把你当作观众,而是尽其所能地把你带入它的世界。在荧幕上爬动的小虫子或许也是为此而存在,甚少有比这个微乎其微的存在让人在看2D电影时如此直接地被带入荧幕里的世界,盛夏的触感一点点在潜意识里复苏,阳光恍惚得睁不开眼,水波荡漾间清凉渗进皮肤,Elio把脸贴近草地时,草和泥土的味道如潮涌来。

感官上的共情当然交融于情感上的共情。Elio扮演者的一举一动都自然得仿佛已经脱离了表演,仿佛这个男孩只是把自己诚实地摆在了镜头前,让每一个曾经心动的人在他身上看到自己。在这样的年龄,人前总是摆出一副成熟淡定的姿态,在无人问津的沉默里却有数不清的小心思百转千回。曾经以为电影在表现某种隐秘的情绪时永远无法超越文学,直到看了这部,相比于书中以语言描述出的心事,镜头前Elio丰富的沉默给人以更自由流动的猜测余地,那些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感受到却难以表达的情绪处处依稀可辨。

Elio每一点细微的感情都真实不虚。相比于一场两个人的爱情,我更想把Elio看作唯一的主角,直到他鼓起勇气对峙般向Oliver讲起“Is it better to speak or to die”的故事,后者的脸才第一次在荧幕上占据了主要位置,Oliver的内心也是在这里才第一次被含蓄地表现出来。此前,即使是在舞池里被放在近镜头中的Oliver,也是不远处Elio眼中的他。随着镜头慢慢拉远,Elio踩着漫不经心的舞步进入画面,只有观众知道他出现在Oliver身边的刻意。他们在彼此身边跳着舞,不曾有一秒的眼神交汇,就像他们一天天在彼此身旁兜兜转转,却没有勇气提起各自的心事。

关于“Call Me By Your Name”这句话作为标题的意义,我想书中给出了更清晰的线索。小说里曾有一个段落,Elio问自己:“Did I want to be like him? Did I want to be him? Or did I just want to have him?” 这个问题并不分取向。在爱情里,我们到底在对方身上看到了和自己相似的事物,还是自己所没有的?或者,任何陷入爱情的人在对方身上寻找的都是这两者的结合,寻找自己,也寻找自己的缺失。就像Elio,他自己嗜书如命,又在Oliver解释Apricot的起源和演变时看到后者丰富知识库的冰山一角,对于知识与智慧的痴迷是他们的相似。同时,Oliver第一次与他的家人共进早餐时说自己不能再吃第二个鸡蛋了,不然会停不下来。I know myself too well. “我太了解我自己了,” 他说。Elio有点错愕地抬起头。在Oliver身上,Elio看到有点莽撞任性的自己尚不具备的谨慎和自知。他没有爱上Oliver在人群中如鱼得水般开朗的外表,却爱上了他隐秘的自控和羞怯。

Elio两次在不远处默默看着Oliver跳舞,两次的背景是同一首歌《Love My Way》,只不过第二次在夜晚的街头时,他们的感情早已从秘密的心事变成了行将荼蘼的盛放。Elio看着Oliver的表情有些恍惚,他是不是也想起了不久的以前,在舞池边的他被烟酒熏得眼圈发红,渴望和嫉妒曾烧得他移不开眼。同样的韵律里,眼前的人好像终于已经属于自己,却又不尽然,这是属于他们的最后一晚了,连幸福都不敢全心全意地接受。分辨不清的情绪堵在五脏六腑,Elio感情之深之烈,是生理的,烧心灼胃的,借着酒精呕吐出来,对他何尝不是一种解脱。

一切终究恍如梦幻泡影,让人心力交瘁的感情到底还有意义吗?Elio曾心不在焉地拿起赫拉克利特《宇宙的碎片》,Oliver在笔记里写:“河水流淌的意义不在于我们无法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而在于有些事物只有在变化中才得以永恒。” 或许这个电影中最美的元素是它从一开始就命中注定的短暂,让爱情在如梦如幻中戛然而止,从此时间的流淌再也无法腐化那些单纯炙热的感情,这样的故事总是成为永恒。

电影开头,导演曾给出了故事的两个背景。时间:“1983年夏”——这是对艾滋病的恐慌席卷世界前夕;地点:“意大利北部某处”——仿佛故事的具体地点并不重要,事实上也的确并不重要。从一开始,这个故事就明言宣告自己不属于今天的现实世界。整个影片里,只有结尾处Oliver在电话另一端对自己父亲知道真相后的猜测是属于现实的,而这个现实是影影绰绰、被杂音模糊了的。它没有刻意为一个群体平权的野心,只想讲述一个人人都懂的故事,除了表现慢慢发酵的情感之外一无所求,没有恐惧、没有愤怒,最残酷的反派也不过是抽象的、爱情自身的悲剧。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的基调是一次审美的复古,从开场就刻意把两个主演比作古希腊雕塑,仿佛文艺复兴重新燃起的一点火花。它的意境在华夏文明的记忆里类似于《诗经》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那是文明的源头,是爱和美的纯真年代。它让人意识到并非只有阴暗和苦难才得以深刻,爱,在远离了一切外界的威胁后,依然在其内部、在细微处美得深不可测、动荡不安。如果同性爱情终于有一天再次被世界用平和的眼光看待,我相信它需要的不仅仅是悲戚和愤懑,而更多的是这部电影的语气,因为对任何人来说,爱的本质或许都难以理解,但却如此易于辨认。

 4 ) 这电影隐藏着一切纯爱幻想的原始密码

(文/杨时旸)

如果一定要给《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下一个定义,最准确的说法或许应该是“爱情片”,而非什么强调性别特征的“同性题材”,虽然后者更能吸引眼球。这个平缓、柔和的故事更像是一个男孩的成长史,在短暂的夏天里,经历了刻骨铭心,转瞬长大,爱情于他而言不只是突然降临又旋即离开的猝不及防,更多的还有某种醒悟和拔节生长。

1980年代的意大利,17岁的Elio遇到了来自美国的Oliver——一位年长自己7岁的交换生,六周的时间,他经历了初恋的全部起伏,在成年前的微妙时刻洞悉了期许和失落,甜蜜与哀愁。

某种程度上说,夏天和意大利成就了这部电影。那些古老的遗迹,散乱的书籍,游泳池中飞溅的水花,午后阳光下的缱绻和懒倦,成熟多汁的杏,飘散的香烟,汗水淋漓的party,试探碰触的指尖,笨拙的拥吻以及第一场欢爱,所有这一切都镶嵌阳光金边,时间像是暂时停顿,似乎一切会永久驻留在这夏日时刻。这一切外部环境——时间的和空间的,都成为了那些懵懂爱情悄悄萌动的外显与象征,那些爱情形态不定,轮廓不清,像是少年们身上的水珠,晶莹剔透又旋即蒸腾。

之所以这个故事在同类题材中显得如此出众,首先因为它被呈现成一种普通的、普遍的爱情形态,而没有刻意强调性别。它的柔和、美感、烂漫和失落都是在爱情中普遍可以探寻到的,而不是只存在于同性情人之间。换句话说,它没有任何意识形态的目的,没有那一类电影中叫嚷平权的政治正确,也没有故意把它靠向情色,更没有任何猎奇视角。反而,Elio和Oliver也都有着女友,甚至Elio在这同性爱情萌发的时刻还和女友尝试拥有了第一次性。从这个意义上说,《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中的主角其实是超越性别的存在,不是指肉身意义和法理意义上的超越性别,而是艺术处理意义上的超越,他们被抽离了众多限定,然后变成了更纯粹的“爱的概念”的呈现。人们为什么会被这样的故事打动,不过是因为我们从中看到了“爱情的原型”——不沾染任何功利色彩的,不可能有结果,超越一切琐碎,经验,世俗,牵绊的,一种纯粹想彼此靠近的爱欲。这种超越和纯粹彻底得无以复加,已经近乎于神话与传说,但却又切实地生发于一个现实主义的故事之中。这就是它如此迷人的谜底。它隐藏着一切纯爱幻想的原始密码。

其实,《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隐藏着众多有趣的细节,那些关于词根的讨论,那些对于古典音乐的变奏与篡改,那些从大海中打捞起的锈蚀斑驳但意义非凡的铜像,一战纪念碑下的几句对白,Elio的母亲念诵的几句旧时的爱情故事……这一切混合形成了一种奇妙的氛围与意象,历史被浓缩被复活,与现实独特的并置、缠绕,曾经的都不曾消逝,以某种形式达成永恒,就像爱情。

Elio和Oliver第一次坐在艳阳下聊天,Elio说,他们只是在这里等待夏天结束。Oliver问道,那么冬天做什么?等待夏天来临吗?男孩终于等来了冬天,在噼啪作响的炉火旁,默默落泪,然后独自微微翘起嘴角。那长久的镜头中复杂的表情是他成长的证据。

无论是否认同这样的感情,几乎所有人都会被Elio 的父亲对他说的那段话打动,那是朴素的生活真理,不动声色却动人心魄,“为了快速愈合,我们从自己身上剥夺了太多东西。每开始一段新的感情,我们能给予的便越少,但为了让自己没有感觉而不去感觉,多么浪费!如何过你的一生是你自己的事情,你只要记住,上天赐予我们心灵和身体只有一次,现在,你充满悲伤痛苦,别让这些痛苦消失,也别丧失你感受到的快乐。”

 5 ) 夏日,两个渣男的互撩

看过《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爸爸是深柜,妈妈是同人女,这一家人也够奇葩的,一直想吐槽,可这电影有2个多小时,要把人憋死了。 豆瓣9.1分,烂番茄新鲜度96%,就是看大小两个渣男相互撩?中学生的爱情,很美好,但都不作数的。你看,都得到了父母的支持(至少是同情),你们两个不想携手终身那又怪谁?何况已经有一对老年gay couple作榜样,别说你跟印度人一样没想过原来两个男人可以生活在一起。 大渣男自我感觉怎么那么良好?长得又不好看,怎么就变成了人见人爱的美国猛男?演员年纪偏大,外形偏老,看肚皮就不像24岁的大学生,动作一惊一乍,忽然起身,忽然投水,还能再造作一点吗?打排球的时候大渣男主动撩小渣男,小渣男kiss 他之后,他又说不不不不,我们不能这样。。。欲擒故纵,套路太深。 小渣男人没长开,性欲却真旺盛,搞完了女的,搞男的,白天搞了,晚上搞,一个人心烦意乱的时候还要还搞桃子。还好法国妞大度,不然谁跟你作上过床的好朋友,友谊万年青! 不知道小说是不是也采用的少年人视角?我原以为故事的叙述者是Oliver。爱是真的,伤心也是真的,但我并不觉得Elio与Oliver的爱慕、相惜比别人的更难得更珍贵,至少在我看来还不如那个骑自行车来送别的妹子情真。 片尾爸爸的说教真可笑,不像父亲对儿子的安慰和开导,倒像是作者(美国大学生)为自己开脱,自我拔高。Elio与Oliver之间怎么超越了友谊与爱情,你说超越就超越了?另外我也看不出Oliver的善良。这些在电影里都没有说服力。 要说好的方面,电影拍摄细腻,音乐和第一男主的表演都不错。不过在很多人眼中最美好的可能就是小鲜肉Timothée Chalamet青春的肉体了吧。

 6 ) 它让我思考“同志电影”这个分类是否还有意义

文|陀螺凡达可

那个吻和你的衬衫,是我从你那里得到的一切。

有时候觉得不同的电影就像不同的病毒,我们会对一些电影无感因为我们已经对它们有了抵抗力,而同时我们也会抵挡不住一些电影的攻势,在影片的某一时刻弃械投降。在极少的情况下,一些电影能让我们完全失去抵抗力,它们在那两小时内进入我们的血液占领我们的大脑,让我们在接下来的时日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当然每个人对每部电影的“抵抗力”都大不相同,而作为影迷更是将“中毒”视为一种幸运,这就像恋爱一样,在看了太多电影后,只想再重新经历曾经爱上某部片的疯狂和痴迷,但实际上越来越难,抵抗力越来越好了。

我还清楚记得上一部让我爱得死去活来的新片,是在2013年的多伦多电影节第一次看到它。在那之后虽然也不时给一些喜欢的电影送出五星好评,但似乎我再也没有那时“中毒”的感受了。一直到今年柏林电影节,我在波茨坦广场索尼中心的Cinestar电影院看了这部电影——《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其实在此之前我对这部电影的了解微乎其微,知道它讲了一个同性爱情故事,知道它的主创,听说过它在圣丹斯电影节的好评,但心里一直并没有太多期待。这几年的电影节经历让我很清楚的认识到,能在电影节上独立思考不受影响同时又要足够开明包容和纯粹,真的是需要多年“修炼”而来,以至于我自己都开始怀疑我在电影节上看完一部电影的当场感受,时常需要通过二刷来“确认”。而另一方面,就算记者影评人们在电影节上是真心喜欢某部片而大力称赞,可能会导致我们的期待过高最终失望。所以当《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在圣丹斯被誉为“比肩《断背山》的经典之作”时,我也只是抱着好奇心想要一探究竟,并没有抱着这是一部杰作的期待。

而实际上《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的确算不上杰作,尽管我实在太喜欢这部电影。电影改编自同名小说,讲的是80年代初一个意大利男生爱上一个美国人的故事。很简单,没有反转没有狗血没有抓马,但是创作者在这个简单故事的基础上不断添加佐料,施展出色技艺,使得整部电影变成了一个丰富饱满的情感氛围一次情绪过山车般的电影体验。

整个故事都是从少年视角出发,17岁的Elio可能因为母亲是法国人,浑身散发着法国少年的气息,在那个炎热无聊的夏天,他读哲学书,谈钢琴,和邻居家的法国少女谈情说爱。电影开始于美国人的到来,在接下来的六个星期内这个叫Oliver的美国人将是Elio父亲的研究助理。如同当时很多人第一次看《断背山》时,不理解两人怎么就看上了对方,在经过细心网友的提点,或者自己二刷时,才注意种种细节、暗示和铺垫。

在《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的第一部分中,导演选择碎片化处理两人之间的关系,戏很短剪得也快,就像由一个个看似不经意却又意义重大的瞬间构成,一个眼神,一次肢体接触,一段谈话,一次郊游,满是带观众入戏的细节。细节是这部电影成功的一大关键,导演选择在自己生活过的小镇拍摄,80年代的那些生活细节在影片中随处可寻,比如两人骑车郊游骑累了,停在一个老妇人的家门前,询问老妇人能否给点水解渴,老妇人笑嘻嘻的端出两杯水,两人一饮而尽,道谢后骑上车继续前行。这场戏跟叙事跟人物都没太大关系,但正是这种细节让观众彻底走进“80年代意大利夏日小镇”的氛围中。另一种细节则是角色心理上的,在某次早餐时,美国人和少年父母正在享用早餐,这时候少年出现,美国人抬头看着少年,但少年并没有看他,而是来到父母身后,狠狠的亲了下母亲额头,又狠狠的亲了下父亲额头,然后就像美国人并不存在一样坐了下来,由始至终都没看他一眼。如果没有背景,单就这场戏,我们会认为少年对美国人有所不满,故意忽视他,但是这场戏刚好发生在少年表白而美国人选择克制情感之后,这场戏就充满了挑逗意味,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撩汉子”。

所以《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是充满了情欲的,弥漫着荷尔蒙气息,但是又没有直接裸露的床戏。影片选择通过暗示或者间接展示给观众留下了充足的想象空间,因为观众的脑洞才是最强大的。比如两人的第一场床戏,在有任何裸露和过激的动作之前镜头就很快摇向了窗外,但又没有立刻剪到下一场戏,而是让观众看着窗外的那棵大树,在室外的蝉声和室内的喘息声中先想象一会儿。再比如那场著名的桃子戏,又是一个无聊的下午,男孩躺在床垫上,无聊的把玩着一个桃子,玩着玩着,他就慢慢把中指插进桃子顶端下凹的地方,中指在桃子里面掏动的声音被放大,汁液顺着手指流出来,滴到少年身体上,大银幕前的我当场就吞了一下口水。

刚才提到,影片前半段是很碎片化的,但从一个重要的长镜头开始,叙事节奏就放慢了,每场戏都拉长了,镜头也越来越长。那个将前后两段分割开来的长镜头,讲的是一个炎热的午后,两人骑车经过一个战争纪念碑,男孩跟美国人普及历史,美国人惊叹说“你真是什么都知道”,男孩说“我其实什么都不知道”,然后两人朝着不同的方向绕着纪念碑,男孩对纪念碑那头的美国人说,“真正重要的事我知道的太少了”,美国人问“什么重要的事”,少年说“你知道什么事”。这么一个长镜头,两人隔着一个巨大的纪念碑说着内心的秘密,周围环境的声音几乎让人听不见两人在说什么。这种情况还发生在两人第一次午夜约会,美国人站在阳台上面对黑漆漆的树林抽烟,少年走过去,静静的站在美国人身边,美国人说“我很高兴你来了”,少年说“我好紧张”,然后少年转身走向室内,美国人看着少年的背影迟疑了一下,跟了进去。这场戏两句对白,也是几乎被淹没在午夜的风声蝉声之中。两场戏的效果都一样,给观众一种窥视偷听的感觉,让本身就隐秘细腻的情感变得更加私人亲密,也更容易让观众走进电影的情感氛围之中。

这种视听和情感氛围,正是这部电影让我沉醉之处。故事设定在80年代初的意大利小镇,单是异域风情和年代复古就已经将影片呈现的世界与我们隔绝开,与此同时影片也完全摆脱同志电影的一些特有元素,比如身份认同,比如家庭阻力社会歧视,两人恋爱的整个过程中只有美国人在最开始表现出对两人关系的担心,但这份担心更多是处于他和少年父亲的工作关系,而不是同性身份,少年更是没有表现出认同问题,当他意识到自己内心的欲望时,是完全的接受和追求,丝毫没有压抑和克制。所有的这些让影片呈现的这个爱情故事彻底远离我们的现实世界,让整部电影被架空成了一个美梦让我们不想醒来,但又因为丰富的细节和心理刻画让我们如此理解和认同角色。

构建起如此美妙的视听和情感氛围的,是导演卢卡·圭达尼诺对情欲对心理的刻画,是《莫里斯》《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导演詹姆斯·伊沃里的剧本改编,是独立音乐人Sufjan Stevens动人心魄的小清新配乐以及两首原创歌曲,是助阿彼察邦拿下金棕榈的摄影师Sayombhu Mukdeeprom的视觉呈现,也是几个主演的令人赞不绝口的表演。曾在《国土安全》《星际穿越》中饰演过小角色的蒂莫西·柴勒梅德把少年Elio诠释得非常饱满,17岁男生的羞涩却同时也有法国少年式的大胆和不羁,在影片后半段另一个重要长镜头中,蒂莫西需要对着固定镜头在几分钟之内展现出失去初恋后的复杂心理活动和多种情绪流转,让很多观众在影片结束后久久走不出他的那种情绪。

所以尽管我并不认为《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是一部杰作,但它至少是一部很扎实的年度佳作,如果要放在“同志电影”的语境下,那我对它的喜欢程度和对《断背山》是一个级别的。但面对这样一部电影,我又在想“同志电影”这样的标签或者归类是否还有其意义,虽然电影的确讲的是两个男人的爱情故事,是“同志故事”,但当电影完全抽离了所谓的“同志元素”,没有身份认同没有社会歧视,让两个人的爱情故事和异性恋没啥区别甚至可以完全性别替换,这个时候我们要怎么去定义同志电影,无论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这个类型和标签是否还有其意义?

如果你还没看过原著,同时比起阅读体验你更看重电影体验,那我建议先暂时别看小说,几个看过原著的朋友都对电影有不同程度失望,这也是很正常的事,任何小说改编的电影都要面对原著党的严苛。

其实我在想,现在要不喜欢一部电影,还挺容易,这届柏林某部主竞赛电影好评如潮但照样能让我中途退场,而就像文章开头说的,真心喜欢一部电影反而变得很难,似乎变成了一件幸运的事,毕竟我们都是爱电影的。

所以我有幸在今年的柏林电影节遇到了这部电影,再次完全让我失去抵抗力的电影,导致我现在就像异地恋一样,只能不断循环片中出现过的一首80年代流行歌,独自回味一起共度的那两小时时光。

· THE END ·这是“不散”的 第 352 期 文章。

不散所有文章都首发于微信号:busan-movie


更多阅读

1.《上帝之国》:这部电影做了《断背山》没做完的事情

2. 年度报告:性骚扰、变性人、同性恋……2017同志电影不止有《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短评

午后一两点钟的嘈杂虫鸣。我的房间。他的房间。把全世界隔绝在外的阳台。微风追随花园里的水汽,沿楼梯往上吹进我的房间。那年夏天我爱上钓鱼,因为他爱。爱上慢跑,因为他爱。那年夏天我听鸟欢唱,闻百草香,感觉雾气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从脚下升起,而我警醒的感官总是不由自主全涌向他。

2分钟前
  • 力荐

能等到它拍成电影 活着真好

7分钟前
  • Jario
  • 力荐

Another version of ' Summer is gone'. (往事随流水,蜜桃成熟时。我是少男,我是少女。我是意大利。我是阳光,是烟,是舞,是遗迹,是历史。我是名字,是英语是法语,是拉丁语。我是薄暮夜林,广场中央的喷泉, 相偎的单车,我是一切,我喜欢一切,everything. )

10分钟前
  • 朱马查
  • 推荐

每个人都憧憬过又憧憬过然而只能停留在憧憬里的夏日恋情,在那么漂亮的夏天里,别说来个Armie Hammer 了,来头牛都要谈恋爱啊!

12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当年读小说的时候,就被最后老爹那段话感动,是那段话的态度,让整个故事变得不一样了。一个意大利少年和一个美国青年渡过了生命中的六周,他们之间不仅仅是同志感情,最后成了一种超越爱情和友谊的美好东西,告诉你要学会去感受生命中的一切,在年轻的时候拥抱所有感觉和情绪,就像一种修行和成长。

15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美术,摄影与恰到好处的配乐都太出色了,美好的夏日时光,恰好对应初恋的故事。这个导演在影像上一直很有特点,也非常突出。最后一场戏确实厉害,一点点渗出的感伤。虽然当时看的时候,也就是觉得还好,还不错,之后倒是总想起结尾那场戏,看起来,还是记住了。

1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太窒息了,轻描淡写着逝去的初遇。夏天特有的短裤,阳光,浸泡在水里的身体,单边挑眉的少年,不平整的领口,短袖上的talkingheads。空气里的热度都是爱欲,流淌的水也是爱欲。想谈专属八十年代的恋爱,交流是吃饭、弹琴、读书、郊游、写小纸条,smartphone不值得甜蜜爱情

17分钟前
  • 你大立
  • 推荐

elio坐在火炉前,一会儿落泪,一会儿抿着泪水笑了,一会儿眼睛里又恢复了冷漠,仿佛在短短几分钟内,他把那个夏天又度过了一次,且此生还要度过很多次。

19分钟前
  • 德米安。
  • 力荐

后劲太大,沉醉在电影的情感和视听氛围中无法自拔。雕像下的长镜头,午夜约会时的触碰,深夜教堂外和陌生人的尬舞。最终所有乌托邦似的美好都凝固在了80年代初那个夏天的意大利小镇,就像父亲说的那些炽热纯粹又隐秘的欲望和情感,以及用尽全力去探索、去爱、去失去、去心碎的那个自己,再也没有了。

24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力荐

“我无法忍受沉默,而与你交谈恰是良药”两个人最好的状态是,你会啃我下手过的桃而我心里只有你将离别的悲伤,原来很早之前就在球场上暗示过喜欢你。“每开始一段新的感情,我们能给予的便越少,但为了让自己没有感觉而不去感觉,多么浪费…别让这些痛苦消失,也别丧失你感受到的快乐”2017最佳!

27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年度十大!预计会刷个一百遍!好想再去一次意大利!好想再做一次少年!

28分钟前
  • 克雷蒙
  • 力荐

人生有很多夏天,但人生好像只有一次少年。你再也想不起来少年时期死去的最后一个夏天是哪一年,你只记得那只飞蝇嗡嗡嗡地掠过麦田的草尖,钻进夜晚窗外蝉鸣的树荫,划过手臂上的茸毛,停在傍晚的壁炉篝火前,沾过泳池边淌着水滴的脸。最后再也不知道飞去了哪里。

30分钟前
  • 不良生
  • 推荐

我知道读书,知道游泳,知道改编乐曲,知道皮亚韦战役是最惨烈的战役之一……我什么都知道,却不知道怎么让你喜欢我。

31分钟前
  • 朝暮雪
  • 力荐

看进去后,我觉得并非糖水片。从相识,经历试探、闹别扭、忍不住靠近、戳破那层纸、干柴烈火、甜蜜相处、挥泪告别到深深无奈的过程,展现得细致舒缓。爱到深处,五脏俱焚,连回去的力气都没有了。小演员的演技真是太好了,结尾处他蹲在炉火边默默哭泣,那种复杂的情绪,经得起长时间的镜头凝视。

34分钟前
  • 邓安庆
  • 推荐

中学生的爱情,很美好,但都不作数的。基本上就是大小两个渣男生动而细腻地互撩。爱是真的,伤心也是真的,但它并不比别人的更难得更珍贵,至少在我看来还不如那个骑自行车来送别的妹子情真。Elio与Oliver之间怎么超越了友谊与爱情,你说超越就超越了?

37分钟前
  • 歌辞
  • 还行

相对于这样一场爱情,我更需要这样一栋房子。

41分钟前
  • 大島
  • 推荐

终于把gay片拍出了当今les片的美感,想当初看湖畔的陌生人真是看出心理阴影来了

43分钟前
  • muahaha
  • 力荐

与现实、残酷的展现艾滋病患者悲剧世界的《每分钟120》不同,本片是如此精致、宽容、美妙的讲述了一个17岁少年的同性初恋,别具一格,较好地扩大了这一小众题材的观众面。美少年主演的魅力和意大利如画风光都是作品讨人喜爱的地方,但它在即将到来的奥斯卡竞争的前景,不容乐观。

46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细腻、唯美、慵懒,带着浮生若梦的气息。我们大多数要等到青年时才能将蒙昧的性觉醒付诸实践,而CMBYN呈现了同志电影绝无仅有的“少年时代”。这个叫Timothée Chalamet的男孩是世间最美的珍宝,他的一颦一笑、从脚趾到发梢都让人疯狂。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因为在这一刻You're MINE

47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1. 骚年,你上辈子积了多少德才能投胎在这样的家庭?2. 家里挂墨索里尼像的老太太二话不说就为过路的陌生人取水。3. 真是一部跨越性向的爱情片。4. 导演相当呆萌。5. 快点通读完古罗马史去呆梨! Laterrr.

51分钟前
  • 浅显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