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曼底大风暴

战争片美国2004

主演:汤姆·塞立克,蒂莫西·博顿斯,詹姆斯·瑞马尔

导演:罗伯特·哈蒙 Robert Harmon

 剧照

更新时间:2024-04-11 05:16

详细剧情

  本片记录了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前90天紧张的作战准备,同时描绘了点射的最高指挥官-欧洲盟军最高司令艾森豪威尔面对众多分歧、困难极大的情况下,如何排除各种不利因素,指挥若定,最终取得胜利的情节。这场战役也使他名扬四海,载入史册。  美国2004年罗伯特哈蒙执导的电视电影,老牌影星汤姆塞立克(《三个奶爸一个娃》)主演。他在片中表现不俗,影片并非以大场面的动作为追求,而是把镜头对准战役双方的指挥部,刻画人物细致,不失为二战电影嘉作。

 长篇影评

 1 ) 战争,应该被这样叙说

    作为中国人,即使身处和平年代,对战争也并不陌生。自从孩童时代起,各种各样的战争就环绕在我们的耳边。打开《三国演义》,战争;打开《封神演义》,战争;打开《水浒传》,战争;打开历史教科书,放眼望去,最重要的历史事件,绝大多数都是战争。
    每当想起战争,我们的脑子里会是什么?
    让我有些吃惊的是,描写诗史般诺战的《诺曼底风暴》竟然没有轰雷吼炮、机群临空、万舰齐发、冲锋陷阵的场面,原本期望得到的视觉冲击竟然一概没有——甚至整个电影连个开枪的镜头都没有。然而很快的,我就发现了比视觉冲击更有意思的镜头:艾森豪威尔将军凝重的沉思、丘吉尔首相粗大的雪茄、蒙哥马利元帅好笑的洁癖、巴顿将军惹眼的钢盔......一切仿佛都回到了40年代:军服、办公室、酒杯、车子。二战时期的“时代精神”充溢其间。这是一种叙说战争的方式吗?整个电影几乎是从特定情境下,挖掘艾帅的内心世界来不断展开的,貌似平静,实际上却很壮阔。
    还是那个问题:每当想起战争,我们的脑子里会是什么?
    是尸山血海、家破人亡、千万生命顷刻间破碎的惨不忍睹的悲凉画面;还是手刃仇人,实现“历史正义”的豪迈组歌?
    遗憾的是,我们的历史叙述当中,后者的比重远远超过了前者。只要打起了“一统江山”、“替天行道”、“社会正义”、“历史进步”的旗帜,人似乎就自然而然的应该被拿过来充当这些词汇的垫脚石。作为这些词汇代言人的政治和军事首长,也似乎总是忘记那些“兵”和他们自己一样,背后是活生生的人:有感情、有思想、有朋友、有温馨的家庭。我想到了著名的电视剧《亮剑》里面,楚云飞有句经典台词:“个人情感,也只能让位于政治了!”
    这是“气魄豪迈”的“亮剑精神”吗?真是无知者无畏。或者说,满脑子知识的笨蛋,很可畏。
    恩格斯说过“那些创造革命的人,在革命的第二天总是发现,他们的革命根本不是他们所想要的那个样子。”(大意)领袖腐败了、王朝垮台了、主义流产了、理想破灭了。当初呐喊着、热血沸腾着献出自己生命的人,不知会对这些景象说什么?
    但是,难题在于:我们要么被轻易的洗脑,爱上那些虚幻的大词,从而失去了自己,走向乌托邦;要么我们就拒绝相信一切东西,走向孤独、抑郁和迷惘的种种“现代性焦虑”的境地。对于热爱思想的人来说,两种极端之间的转换总是最方便快捷的,难的是脚踏实地、取法中道、负责担当,把原则落实到细节的能力。
    正是在这个问题上,艾帅展现了异乎寻常的魅力。艾帅对巴顿将军的批评让人印象深刻:反对法西斯靠的是什么?是盎格鲁—撒克逊人的优越感和秩序吗?绝不是!是对每一个个体生命价值同等地珍惜、尊重;是保卫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最基本的自由权利!在这个问题上,没有什么“大词”遮蔽我们的双眼。我们切身的感受、我们的朋友、爱人和家庭就是一切。
    整个片子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正是艾帅对于生命意义的思考、对于个体生命价值的无比尊重。在战争这个吞噬生命的绞肉机当中,这是一般的将领绝难做到的。我们更多的是看到中低层指战员兽性大发、“杀红了眼”;高层将领则把士兵生命当儿戏,往往轻易下达置千万年轻人性命于火坑的作战计划。顶多事后再给他们戴一些光荣伟大的高帽子,或者像勃列日涅夫在《小地》里,写上“怜悯人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以示无奈。艾帅则不同。他和他的将军们在领导诺曼底战争的每一个细节:指挥、协调、策划、保密、动员,每一个时刻都在想着如何能让士兵减少伤亡、减少伤亡、再减少伤亡!士兵对他来说绝不是实现政治目标的棋子,而是和他一样的兄弟、朋友。只有明白了这一点,我们才能明白为何艾帅这位盟军最高指挥官在影片最后到伞兵部队视察之时,没有慷慨激昂的演说鼓动,没有气势威严的站队检阅,有的只是聊天、抽烟、说笑——因为士兵们和艾帅一样,明白为什么而战,这个为之战斗的理由绝不是什么大词,所以不需要多说什么,大家也都明白。
    艾帅身居高位,但始终不曾忘记战争对一个个个人、一个个家庭的可怕。他的家书毫不客气的将战争描绘为“残酷”,而不是“伟大”——不管这场战争是如何的改变战局。他说“把那么多年轻人送去对抗希特勒的大西洋长城,令我感到心痛”——不管这场战争是不是所谓的“正义”!艾帅念兹在兹,是士兵牺牲对于他们家庭、亲人的巨大痛苦。
   重温一下艾帅在影片最后说的话吧:“二成的伤亡率比起七成好太多了。但即使只丧失英勇部队的一员,也是全体人类的损失。何况,如果牺牲者是自己或者心爱的人,那么损失率便是百分之百。这些伟大的战士明白这一点,但他们还是义无反顾。我们将再也不会见到像他们一样的人了......”
    我不想用什么大词来夸赞艾帅或者是这部电影。我只是想说,民主国家的士兵们有艾帅这样的将领,对于国家和士兵,都是福气。

 2 ) 高大全的艾森豪威尔

影片不长,以诺曼底战役的战前部署作为切入,展示了盟军中包括蒙哥马利,巴顿等众多人物形象,其中把男主艾森豪威尔刻画成一个近乎完美(身材高大,从容镇定,勇于担当,悲天悯人)的智商情商双高的高大全(话说我很喜欢)

其实片子更大的看点是台词和人物的心里刻画(表情和动作细节),印象中有男主的两段台词,都使我湿了眼眶,很多的细枝末节还是不错的。

能够拍一部没有一发子弹的二战片,又是诺曼底登陆题材,但就这个角度,难度其实就不小,我觉得值八分

 3 ) 特别的视角

或许因为是女孩子的缘故,所以尽管是二战迷,也很难沉迷进那些有太多血腥战斗场面的二战电影,而更加对二次大战里那些风云人物们感兴趣:在做出这个或那个重大的战略决定时,他们的心境如何?当得知自己的一个错误命令导致成千士兵无辜丧失时,他们又是怎么想的?然而,大多数二战电影都是浓墨重彩于辉煌的战斗场面,很少把重点放在作为一个"人"的将帅身上.这一部电影实在是难得的特例.值得一看.

 4 ) 主角人物刻画很好

几名主要人物的表演都很成功,艾森豪维尔,蒙戈马利都很传神,邱吉尔的人物刻画也不错,只是长得不够像。演巴顿的那个,挺差劲的。

 5 ) 为什么我们不喜欢军人

  军人服从命令,不管是蒙哥马里,还是巴顿。你可以气焰嚣张,但不能自做主张。任凭你再怎么横,艾森豪威尔的话还是一定要听得。

  这就是为什么,对付游行示威的民众要使用军人。不是因为他们没有人性,冷血无情,而是因为他们存在的本质就决定了它们的功能。

  美国人不光将军人送往伊拉克拼命,也派军人镇压黑人民权运动,屠杀印地安人的事好像也不是他人所为吧。

  大胡子的很多观点我都不是很赞同,但他老人家说国家和军队是统治阶级的工具,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以后,他们就没戏了,这点我坚信。

 6 ) 艾克之于我

如果说诺曼底是一场规模宏大的演出,那么它的总导演必定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导演。人们津津乐道于D日当天那些传奇的英雄故事,却总是忽略了那些幕后英雄,那些幕后的故事。

应当感谢本片的导演,他以一种新的视角去观察这场60年前的经典战役,也给了我们更多的启发和思考。在这部影片中,艾森豪威尔等历史人物上再是以往史诗片里那种神话了的形象。他们也是人,和普通的士兵、军官一样,是有血有肉,有各种欲望、私心与私生活的人。但是他们的责任,却是足以被神话了的。一个普通人担负起了上平常的任务,他就成为了一个上平常的人。如果成功,他就成了一位上朽的人。这也就是杰出人物与人民群众的区别。
毫无疑问,指挥三百多万大军攻向西欧,特别是在一天内指挥十几万大军攻上一段窄窄的海滩;同时要协调好陆海空三军特别是处于三军交汇处的海军陆战队、空降兵、海军航空兵的行动;以及打理好英美法加等多国部队的关系。这样的重任无论谁都上敢轻易接下,即使是总管全局、运筹帷幄的马歇尔,布鲁克。艾克在得到任命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拜访邱吉尔,要求得到英方的全力支持。在与邱吉尔一番交涉后,首相大人作出了让步,并郑重地告诫艾克:“将军,你现在所要求的权力之大是前所未有的,亚历山大大帝没有,恺撒亦没有。”
获得上级的授权只是第一步,还需有下级的拥戴与朊从。对乱说话但有实力的巴顿,他有打有用:为了盟军团结将他冷藏,为了拓展登陆场由于被将他用于登陆后的行动;对酒后失言且能力平平的亨利·米勒中将(此公是艾森豪威尔在西点军校的室友),他铁面无私,硬是把米勒调回国内。赢得了他的参谋班子的集体信任。
此外,还有难缠的戴高乐,为了赢得他手下法军以及法国人民(别以为法国人民真的做好了欢迎老美)的支持,艾克作为最高统帅,上得上作出相当大的让步,为的,就是赢得这整场战役的胜利。



虽然说天时上如地利,地利上如人和。但是现代战争重视对人的生命的最大限度的保护。能少死人就尽量少死人。所以对天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吉利海峡的天气之差是出了名的。为了凑到一个好的时机,艾克和他的将军、参谋们把D日H时一再延后,当到了6月5日时,恶劣的天气再次降临。此时如果再延期,就要延后三个礼拜,那样希特勒发现盟军意图的几率又将高出许多。打,还是上打?这成了一个艰难的抉择,毕竟关乎十几万人的生命啊!当盟军首席气象官史塔格上校报告天气在6日将有短暂好转时,艾克当机立断:进攻!恶劣的天气影响了盟军,自然也迷惑了德军。于是就有了那段可歌可泣的故事。
前些日子一直在忙双语晚会的事,忙里偷闲看了这部片子。心里感触颇深,联想到当时自己的situation。当时已是考试始过,晚会迫在眉睫然诸多节目八字未有一撇。双语前一日及当日,诸多事务亟待处理,多方关系千头万绪,需一条条理清、协调,正如艾克在D日前后的情形。所以有了经历再重看电影就有了上同体验。
当然,我自然是上敢以豪门名将自比的。艾克及其班子的伟绩,当是永载史册的,让我历数他们的名字,献以我最深的敬意。(使用的是他们的最高军衔)
德怀特·艾森豪威尔(Dwight D Eisenhower)美国陆军五星上将 盟军欧洲远征军最高司令
伯纳德 蒙哥马利(Bernard Montgomory)英国帝国元帅 诺曼底登陆地面部队总指挥
亚瑟 威廉 特德(Arthur William Tedder)英国皇家空军元帅 盟军欧洲远征军最高副司令兼战略空军总指挥
伯特伦 拉姆齐(Bertram Ramsay)英国皇家海军上将 诺曼底登陆行动海军总指挥。1945年因空难不幸殉职。
特拉福德 利—马洛里(Trafford Leigh-Mallory)英国皇家空军上将 诺曼底登陆行动战术空军总指挥。1944年11月在前往缅甸赴任途中因空难殉职。
奥马尔 布雷德利(Omar Bradley)美国陆军陆军五星上将 美第一集团军司令。
小乔治 史密斯 巴顿(George Smith Patton Jr.)美国陆军上将 美“第一集团军”司令。登陆后任美第三集团军司令。

 短评

一部诺曼底登陆行动的倒计时纪录片,影片结束在登陆行动开始之时,没有战争场景。艾克这位总指挥长,用灿烂人性这灯塔国最强大力量来赢得这场战争,无论如何,这的确是我们奋斗的所在,我被感动了!

5分钟前
  • 静下心来
  • 力荐

继《辛德勒的名单》之后又一部看哭了的战争题材电影——《诺曼底大风暴》。影片中印象最深的一句台词:如今命令已下,我只是观众了。对于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这个最高权力的拥有者而言,权利只是他拯救无数个生命个体的工具,仅此而已。

9分钟前
  • lily
  • 力荐

另一种视角看二战

13分钟前
  • Singin'in rain
  • 推荐

到了能看懂这种压力的年龄了(代入气象员的压力都要崩溃orz…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做出决定要让空军打头阵的时候,空军头头立马表示这是正确的决策,然后对海军头头要求尽可能快的补给,总之一切都非常的…professional(当然这种专业跟日常工作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然后片子另外表达的对战争与人性的思考也都非常好,最后2成vs7成,落脚点还是对于所爱之人那就是100%,那一瞬间我仿佛就看到了灯塔国当年辉煌的理由…

15分钟前
  • Charlie.G
  • 力荐

最高司令不好当

18分钟前
  • Everest
  • 推荐

细节 台词

19分钟前
  • 铁皮骑士
  • 推荐

很有人情味

21分钟前
  • 方洛洛
  • 推荐

看海报一度以为是个疯人院影业的烂片。。

24分钟前
  • BIGBGIBrother
  • 推荐

相对制作精良

28分钟前
  • Die Katze
  • 还行

非典型战争纪实片,刻画了艾森豪威尔的完整形象。他与丘吉尔,蒙哥马利,巴顿以及戴高乐的对话都显示了他的智慧,而在D-DAY之前与美国伞兵的谈笑风生体现了他的人文主义情怀。艾森豪威尔战后能出任美国总统,不是没有道理的。

33分钟前
  • Silva
  • 推荐

这部影片比较小众啊,影响力不大,作为战争片,其实没有多少战争场面,不过其实还是很讲究的。不过看到主角汤姆·塞里克,总是感觉这是剃了小胡子的理查。

38分钟前
  • 半日光辉
  • 推荐

86分钟

40分钟前
  • 淡定
  • 推荐

没有硝烟的战争片,论艾克是如何平衡各种复杂关系的。

45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推荐

2008年3月GSCAS

50分钟前
  • 司岱朴
  • 还行

用不同的角度看待战争,不知道为什么这部电影就感动了我。也许是几位将军运筹帷幄的过程,悲天悯人的情怀,政治的微妙吸引了我,但是这部电影绝对值得一看。

52分钟前
  • 雪竟然是白色的
  • 力荐

做决定很难

57分钟前
  • 稀饭
  • 推荐

诺曼底登陆战背后的故事。

1小时前
  • 柏拉不图
  • 推荐

戴高乐被黑得不轻

1小时前
  • zen
  • 还行

细节比宏观叙事的一带而过更难,也更重要

1小时前
  • 无双如意小郎君
  • 力荐

没有战争场面,没有流血场面,可是每一次开会都能感受到这场登陆战的紧迫性和困难。

1小时前
  • 劉二智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