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鹰坠落

战争片美国2001

主演:乔什·哈奈特,伊万·麦克格雷格,汤姆·塞兹摩尔,金·寇兹,艾文·布莱纳,艾瑞克·巴纳,休·丹西,威廉·菲克纳,奥兰多·布鲁姆,汤姆·哈迪,詹森·艾萨克

导演:雷德利·斯科特

播放地址

 剧照

黑鹰坠落 剧照 NO.1黑鹰坠落 剧照 NO.2黑鹰坠落 剧照 NO.3黑鹰坠落 剧照 NO.4黑鹰坠落 剧照 NO.5黑鹰坠落 剧照 NO.6黑鹰坠落 剧照 NO.13黑鹰坠落 剧照 NO.14黑鹰坠落 剧照 NO.15黑鹰坠落 剧照 NO.16黑鹰坠落 剧照 NO.17黑鹰坠落 剧照 NO.18黑鹰坠落 剧照 NO.19黑鹰坠落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16

详细剧情

  1992年,连年的部落战争令东非国家索马里山河破败,民不聊生,由此引发的大饥荒更造成三十万人死亡。掌控首都摩加迪休的独裁者默罕默德•法拉•艾迪德抢走国际组织的救援物资,此举引起世人公愤。丧心病狂的艾迪德向国际维和组织宣战,美国方面派出160名特种部队成员前往摩加迪休以推翻艾迪德政权。  这群满腔热血的战士信心十足,然而却因情报搜集不足而使战事陷入胶着状态。在一次追捕艾迪德政权两大高官的行动中,特种部队受到索马里民兵的顽强抵抗。双方在市中心展开激烈对峙,美军一架黑鹰直升机受到攻击坠落市区,机组人员危在旦夕。为了营救同伴,一小队特种部队士兵深入虎穴。在接下来的15小时里,他们经历了人间最难以想象的修罗场……

 长篇影评

 1 ) 什么样的电影会被我爱上?

不久前我做过这么一种表述:一部好电影就是让我看过之后不能呼吸的电影,是在银幕上看过之后从座位上站不起来的电影,是在屏幕上看的时候能够感觉到自己心跳的电影,是会让我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都沉浸其中不能自已的电影。

好的,关于这个欲罢不能的话题到此为止,来说《黑鹰坠落》。因为近来工作很忙,昨晚回去想看一部既有视效音效同时还有内容有内涵的电影来放松。然后纠结了半天是看《角斗士》还是看《黑鹰坠落》,后来因为《角斗士》这张D9内容太丰富而选了后者,今天发现原来是一个导演的作品,然后发现我之前还看过他的《天国王朝》,更早的时候,还看过《火柴男人》。总之,Ridley Scott一次又一次的让我爱得要死。

看过《黑鹰坠落》我最大的感慨是,斯皮尔伯格的《拯救大兵瑞恩》拍得还是太软了。注意我说这硬软的标准不是根据片子里流出了多少花花肠子或者撒了多少袋血浆。斯皮尔伯格的风格总是很温情的,就连库布里克那么绝望的《人工智能》经斯皮尔伯格改造后,就成了别样的一种感觉。斯科特和斯皮尔伯格俩人的区别,正好和配乐大师Hans Zimmer和John Williams风格的迥异相得益彰。Hans Zimmer的配乐实在是太赞了!

本片已经不是单纯的真实不真实的问题了,其实要说这片子肯定不真实,你想想要是把当年的战地记者的新闻素材整成一部纪录片,能有这样的效果吗?不可能呀。故事只是一个载体,重要的是导演想通过故事来说他自己想说的话。比起《拯救大兵瑞恩》的美国主旋律大旗的飘扬,本片要不和谐得多。导演既没有站在美国中心,也没有站在道德高位。这点着实难得。而且本片显示了导演非凡的场面调度能力和控制能力!

一开场Josh Hartnett、Ewan McGregor和Orlando Bloom三位帅哥就齐齐亮相,我本来还以为是三个男人一台戏呢。没想到奥兰多连发子弹都没打就负伤了。其实这出戏说到底只有一个主角就是乔什,而且乔什演得实在要赞,完全颠覆了我对他原有的认知。剩下的基本上就是群像了,在花絮里导演也说了,本来是在战争开始前要多铺垫一些,给很多角色一些诠释的,后来觉得这样拉得太长了就基本上都删去了。所以整个看下来我也没分清几个人,不过这样挺好。

花絮里还有一个另外的开头和结尾,都被导演给否定掉了。事实上,现在的开头和结尾确实更好。那个开头用的是艾略特的诗句“无知使我们靠近死亡”而不是柏拉图的“只有死者才能看到战争终结”。其他不同大家自己看碟去体会吧。

最后来个小结,Ridley Scott的掌控很赞!Hans Zimmer的配乐很赞!Josh Hartnett的表演很赞!斯科特的作品一定要看加长版或者完整版或者导演剪辑版!《天国王朝》最受伤了!
《角斗士》155 min / 171 min (extended version);
《黑鹰坠落》144 min / 152 min (extended version);
《天国王朝》145 min / 194 min (director's cut)。

 2 ) 黑鹰坠落中的武器装备大全

链接:http://name.bokee.com/1518287.html

文章记得是《兵器世界》的一个兄弟写的,帖子在网上辗转流传,现在已经找不到原出处及原作者名字了。

电影我看过五六次,相比之下斯皮儿伯格拯救大兵瑞恩,兄弟连之类都太故事化太轻松写意了。

据说,美国国防部为美军形象计,很积极地配合和参与了这部电影的制作。所以,又据说真实事件中第一个阵亡的士兵本来是自己失手掉下了黑鹰,在电影里则成了被索马里人击中。美军最后用榴弹机枪在人堆中开出血路的血腥场面也没有在电影中出现。

但这绝对不是一部国防部征兵片,也没有过多的意识形态宣传。战争场面太写实太残酷了,意识形态也被怀疑了被虚无了,没有什么英雄主义的勇敢的心,只有大漠孤烟人群混战的悲剧感。不只是美军的悲剧,不只是索马里人的悲剧,是所有人的悲剧。

最后说三句。
妈的,镜头太棒了!
妈的,音乐太棒了!
妈的,游骑兵和三角州的六色沙漠迷彩服太棒了!

每看一次绝望一次,妈的,什么时候我们才能拍出这样的电影来呢?一部破烂集结号就让这帮傻逼们满足了还说它不得了。

 3 ) 《黑鹰坠落》:荒诞而伟大的史诗。

    很久没有遇到能让我久久沉浸在感动之中的电影了,而我也不曾想到《黑鹰追落》会是这样一部电影。

    影片根据1993年索马利亚摩加迪休战争中美军代号为“Irene”的一次抓捕行动改编,抓捕行动因为游骑兵大队新兵Blackburn的意外坠机而演变成一场噩梦,没能按计划撤离的美军受到索马里人的倾城围攻,两架黑鹰战机接连坠落,一百多名士兵在地狱般的摩加迪休展开救援行动,经过15小时激战,在联合国维和部队的协助下艰难突围。

    "Only the dead have seen the end of war."这是影片的开篇字幕,柏拉图的这句话实在难懂。寥寥几个镜头和几行字幕,交代了美方出兵索马利亚的原因,这是个满地饿殍,充斥着杀戮的世界,而军阀Aidid便是这一切罪恶的根源。美国人又一次干涉别国内政了,这在国人看来是必须谴责的,不过“达则兼济天下”,站在美国人的立场,是不可能对这种带有种族屠杀性质的内战坐视不管的,推广美式民主是他们的义务。而实际上美国军方也并未实际卷入战争,他们只试图抓住Aidid结束混乱的局面。

    为了断Aidid后路,军方Garrison将军先抓了为Aidid提供军火的Atto。将军和他的对话直白的体现出彼此的分歧:

    Attor:"I do know something about history.See all this,it's simply shaping tomorrow,a tomorrow without a lot of Aikansas white boy's idea in it.This is civil war,this is our war,not yours."

Garrison:"300000 dead and counting.That's not a war,Mr Atto,that's genocide(屠杀)."

    你不能质疑美方的善意,我完全赞同他们人权高于主权的理念,但被屠杀的一方真的能领情?

    “In Somalia,killing is negotiation,Do you really think if you get General Aidid,we will simply put down our weapons,and adopt American democracy?That the killing wll stop?We know this:without victory,there can be no peace.There will always be killing,you see?This is how things are in our world."

    这是另一个索马利亚人的话,这就更说明,民主不是强加的,对于索马利亚这样的国家,只能让他们在镇痛中自我进步,屠杀也只能由它去了。

    美国的悲哀就在于此,以为能改变什么,实际却越搞越糟......着实很悲凉。

    而作为实际执行任务的美国三角洲部队和游骑兵大队的士兵们,更是各自怀揣着不同的目的踏上非洲大陆的。

    "Look,these people,they have no jobs,no food,no education,no future.I just figure that,I mean,we have two things that we can do.We can help,or we can sit back and watch the country destroy itself on CNN""Right?""I don't know about you guys,but I was trained to fight,are you trained to fight,Sergeant? ""well,I think I was trained to make a difference."

    那个希望能给这片土地带来改变的就是游骑兵大队中士Matt(Josh Hartnet饰),虽然是领队,其实自己和其他队员一样没有实战经验,战前作为长官询问新兵Blackburn(Orlando Bloom饰)临战状态那段挺滑稽:

    Blackburn:"Excited.In a good way.I've been training my whole life for this"

    Matt:"You ever shot at anybody before?"

    Blackburn:"No,sir"

    Matt:"Me neither."

    Ewan McGregor饰演的游骑兵大队打字员John从海湾战争开始一直负责队内内勤,颇有“怀才不遇”之感,而他能参与此次行动是因为一名队员打乒乓时弄伤了手。总而言之,游骑兵大队这些训练有素的年轻小伙们个个都充满激情,准备大干一场。战前对索马利亚人枪法的嘲笑虽可视为降压,但显然也能说明这帮毛孩太轻敌了。
   
    而以Hoot为代表的三角洲部队老兵们则显然淡定的多,虽然他们也未必料到之后形势会那么险恶,但他们至少做了相当的万一出事的打算,而且他们的期望也仅仅是把所有人都活着带回来。

    “Rangers(游骑兵) lead the way!”“All the way!”、“Fuck Irene!”,美式口号很雷人。

    然后便是将近100分钟(片长)的索马利亚之战了,事故很突然,因为对Blackburn的救援,一切计划都打乱了,菜鸟Blackburn也确实倒霉,出师未捷身先“死”(从直升机绳索栽下不省人事),黑鹰战机因此被火箭炮击落,“Super Six was shot down! I repeat, we got a black hawk down!" 。。。"We got a black hawk down",黑鹰坠落,噩梦开始。

    类似于《拯救大兵瑞恩》的救援开始了,几队人马穿梭在到处都是索马利亚暴民的街道,悍马车队一路遭到疯狂阻击,很快就有了第一个阵亡的士兵。救援行动步履维艰,一百多名美军士兵面对的是五千多武装的索马利亚暴民,伤亡开始加剧,第二架黑鹰坠落......Matt和他率领的部分游骑兵在第一架黑鹰坠毁处设立了防线,而第二架黑鹰被索马利亚人围攻,第三架黑鹰上的Gary和Randy中士主动请缨下去救援,再三恳请后被批准,于是乎两位在第二架黑鹰残骸上演了一幕英雄悲歌,寡不敌众的他们死得很惨,生还的直升机驾驶员Michael被俘。

    美军在城市中分散各处,两拨游骑兵队员差点误伤:

    A:"Rangers(游骑兵)?"

    B:"who?"

    A:"It's Yurek!You fucking assholes!"

    B:"Fuck!Dude,we almost fucking kiiled you!,Come to us!"

    A:"fuck you,come to me."

    还是忍不住笑了。

    夜幕降临,个队人马在Matt所设防线集合等待联合国装甲车救援,难得的平静之后是激烈的夜战,悲壮气氛再次提升,空军和地面装甲部队的支援总算将局势稳定,噩梦终于要结束了。

    100分钟枪林弹雨的积淀,当一切构成感动的因素齐备,托出写意的结尾。一夜的鏖战,盼来了黎明,联合国维和部队的装甲车载着美军冲出了地狱之城,十几个没能坐上车的游骑兵队员一路小跑,一路抵挡着最后的零星袭击,晨曦中,蜂拥而至的索马里平民夹道“欢送”体能接近透支的大兵们,人数的反差,表情的反差,在慢镜头和喧嚣渐弱背景音乐渐起的氛围中,满是无尽的凄凉和复杂的情绪。

    而临近结束,在汉斯基墨带有杀手锏性质的配乐中,三角洲部队老兵Hoot和游骑兵大队中士Matt各自奉上一席真挚的感言,令人感慨让人动容:

    Matt:"You're going back in?"

    Hoot:"There are still man out there."

    Hoot:"When I go home,and people ask me:'Hey,Hoot,why do you do it,man?why?You some kind of war junkie?'......I won't say a goddamn word......why?......They won't understand......They won't understand why we do it.They won't understand it's about the men next to you ......And that's it......That's all it is."

    (Hoot在基地用餐之后准备跟另一队人马回城搜寻剩余同伴。)


    "‘Why are you going to fight somebody else's war,what,do you all think you'are heroes?’I didn't know what to say at the time,but if he ask me again,I'd say no,I'd say there's no way in hell.Nobody asks to be a hero,it just sometimes turns out that way."

    (Matt面对即将被送回本土的战友的灵柩)


    正如Matt在结尾所说:“Nobody asks to be a hero,it just sometimes turns out that way.”《黑鹰坠落》本不是一部英雄的赞歌,但相信每个看过影片的观众都会被这群美国军人感动:为年轻的游骑兵大队感动,为他们的率真、乐天,关键时刻不掉链子;为三角洲部队的老兵感动,为他们勇担责任,默默付出的硬汉本色;为Garrison将军感动,为那一句"Your mission is to bring them all back. Leave no men behind!" ,为他强忍悲痛跪在医院地板擦拭血迹。

    美军共阵亡19名战士,索马利亚方面一千人死亡。

    这就是文明和荒蛮碰撞的代价。

    《黑鹰坠落》,强烈推荐。
 

 4 ) 黑鹰堕落

看完本片之后的一大感受,是仍然被强大的男演员阵容所震撼。 这群演员其中的很多人在当时还不太出名,到了15年之后的今天,则大多数都成了巨星、主流明星、或者至少是过气明星。在观影过程中时不时就冒出来一个熟人面孔,让人感叹,这片里面居然有他?!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是一部具有预见性的影片,堪称神棍片。 下面来掰着指头数一数,排名不分先后、总结并不全面、纯属一家之言。 游骑兵(75th Rangers)方面,包括: Josh Hartnett——在本片中是绝对主演。本片拍摄之时正是他的巅峰时代,同年和本·阿弗莱克共同主演《珍珠港》。

Ewan McGregor——属于拍摄本片时为数不多的大牌之一。从《猜火车》开始进入主流,历经《大鱼》、《红磨坊》成为好莱坞的一线。此外他还稀里糊涂的主演了三部星战前传,让人唏嘘……他的角色在戏中的个性鲜明、张力十足。因为是个被从文员位置上临时赶鸭子上架的战斗人员,他的视角就像大敌当前的韦小宝一样,充满了黑色幽默色彩。例如,当观察到同袍们过于轻敌,为图方便取出了钢板防弹层、以为行动会很快结束又专门不带夜视装备,他不禁菊花一紧,这个微妙的表情他演得非常到位。

Ewen Bremner——《猜火车》中的Spud。想到《猜火车》结尾两者惺惺相惜的互动,强烈怀疑是伊万带着他一起去试镜的,有钱大家一起赚的意思。然而这个上部电影中的吸毒二人组到了本片中却演出了士兵的风采,一扫萎靡颓废的气质,可谓专业!(毕竟时间也过去了好几年!)

Tom Hardy——今时今日最劲爆的英国男演员之一,各路江湖迷妹尊称“汤老师”。《疯狂麦克斯》中独挑大梁、《Legend》中更是一人分饰两角,在本片中几乎没有对白,身材也还没有太练出来,所以没有脱衣戏份。>_<

Orlando Bloom——这是最容易被看漏的一位。虽然他在戏中的对白虽然不少,也是一个能讨巧的角色(只有18岁的新兵蛋子),然而挂得太快(突袭行动正式开始时双方接火,直升飞机为了躲RPG火箭炮,大幅度倾斜机身,直接把他浪下去了(⊙﹏⊙)b),不容易被人记住。应该说导演在这个这个角色身上花的精力并不少,还专门安排了一个小伏笔:出征前排长问他感觉如何,他说,我感觉放松(feel relaxed)。对于新兵来说,太放松并不是好事,果不其然,直升机一颠簸,他抓得不够紧,直接平躺着就下去了。大概三层楼的高度,摔出了自己的中文绰号“(脑袋)开花”。导演实在是太喜欢他,果断带入下部戏《天国王朝》,而那时的他经过了三部《指环王》、《特洛伊》、《加勒比海盗》的洗礼,已是顶级巨星,再度联手纯属给导演面子。

三角洲特种部队(Delta Force)方面,则有:

William Fichtner——《越狱》中的马洪,废话不多,绝对靠得住的好演员。

Eric Bana——本片中的演技担当。台词方面,作为一个土澳演员要操一口美国西部大农村口音,展现了过硬的基本功。另外在执行爆破坠毁直升机任务时还吼了两句索马里当地方言,驱散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角色属于个人能力出众的侦察兵,也是一个不守规矩的“反英雄”,这些都拿捏得非常到位。所以这样的演员不红才怪,到了06年演过《慕尼黑》中的情报人员之后,关于他将取代布鲁斯南成为新一代007的传言甚嚣尘上。虽然最终没有变成现实,他的黑发和英俊外表都是加分项。

Nikolaj Coster-Waldau——这位拥有硬朗的面部线条,一看就是孔武有力的中世纪战将风格,是类似角色的不二选择。最近五六年来这应该是一张电视荧幕上最熟的面孔之一,冰与火中詹姆·兰尼斯特就是他。

绝对惊喜: Ty Burrell——这哥们是神人,因为本片是他演艺生涯第一部电影,而他当时已经34岁高龄了。谁能想到15年后的今天,他连续5年获得艾美奖提名(获奖两次),成为电视屏幕上最火的喜剧男演员之一。他的主要代表作?《摩登家庭》!

说了这么多,结论也出来了。单从演员构成上来看,在本片中指代美利坚的“黑鹰”不是坠落了,是根本没有飞起来。上面所列举的今日明星,除了Hartnett、马洪、Burrell三位以外,完全不是美国演员。英国演员占了绝大多数,另外澳洲一位,丹麦一位。 所以,最应该嘲笑的不是游骑兵口号“Hooah”,而是这一代美国男演员令人唏嘘的现状。如果把市面上现役、当打之年的美国男演员比作黑鹰的话,那黑鹰们实在是堕落了。

 5 ) 纯粹转新闻——维和部队在索马里丑行暴露(1997年)

  1997年6月21日宣布,意大利政府已下定决心,将彻底调查意
大利维和人员在“索马里丑闻”中所进行的暴力行为,并坚决严
惩肇事者。
    “索马里丑闻”是6月由意大利的新闻周刊“全景”
(PANORAMA)最先披露的,它所登载的照片记述了意大利维和人员
于1993年在索马里执行维和任务时犯下的暴行,其中包括意维和
人员虐待索马里公民、强奸索马里妇女、枪杀索马里平民等事
件。
    起初,一位名叫米切利·帕特鲁诺的青年人向“全景”杂志
提供了一组意大利伞兵轮奸一名索马里妇女的照片。米切利26
岁,曾于1993年参与意大利维和部队在索马里的维和行动,当时
他是意大利精锐部队伞兵旅的一名成员。
    他对“全景”杂志说,一天晚上,他和大约10多名伞兵旅的
其他官兵清闲无事,便驾车到摩加迪沙的街上去溜达溜达。当他
们行进到一个由意大利维和士兵把守的代号为“魔鬼”的检查站
时,发现几名意大利卫兵正在调戏一名年轻的索马里妇女。在不
远处,还有两名索马里妇女瞪着惊愕的双眼看着这一切发生却无
能为力。受到骚扰的妇女虽然用尽全身的力量想逃到她的那两名
女伴身边,但无奈意大利士兵个个身强力壮,她根本就没有办法
摆脱。米切利说,那名索马里妇女由于营养不良,身体显得很虚
弱,但是几名意大利卫兵仍然紧缠她不放。伞兵旅的官兵看到这
一切,不仅没有上前阻止,反而也加入其中。他们把索马里妇女
绑到一辆装甲车上,然后就举着火把开始了罪恶的轮奸行动。
    除这起强暴事件外,意大利伞兵部队还对索马里公民进行了
虐待和枪杀。另一名伞兵提供的一幅照片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情:
伞兵旅的几名伞兵抓住一名索马里男青年,将他按倒在地,扒掉
他的裤子,然后对他的睾丸进行电击。拍摄者称,当时的情景惨
不忍睹,稍微有点儿同情心的人都不会继续下去的。他说,他第
一次发现自己的战友竟会如此心狠。
    意大利士兵在索马里的丑闻曝光后,遭到了意大利国内舆论
的强烈谴责,它也使人们对意大利维和部队的作用产生了怀疑。
一些意大利人甚至要求政府从国外撤出维和部队,免得“丢人现
眼”。
    当时意大利维和部队,其中包括那支曾在索马里执行维和任
务的王牌伞兵旅正在阿尔巴尼亚执行维和使命。为了平息国内国
际舆论的谴责,意大利政府组成了调查委员会和军事调查组,专
门调查“索马里丑闻”。几名嫌疑犯被逮捕,一名正在阿尔巴尼
亚参加维和行动的嫌疑犯也已被押解回国,准备接受调查。
    当然,意大利维和部队并不是唯一一支对索马里人实施暴行
的部队,加拿大和比利时的维和部队也被控进行了类似的暴力事
件。
    加拿大伞兵部队的一名士兵也拍下了自己的“兄弟”虐侍索
马里人的情景。虐待的意图显然是为了寻欢作乐,参加维和任务
的加拿大士兵可能觉得在索马里的生活寂寞无聊,缺乏娱乐性,
所以千方百计想找一点儿调剂品来增加生活的“情趣”。于是在
“集思广益”之后,他们决定利用索马里人的饥饿来做文章。
    他们瞅准了一个饥不择食的年仅16岁的索马里男孩,然后故
意把食物和饮用水放在可以随便拿到的地方,引他上钩。加拿大
士兵则躲在暗处,看这个男孩如何行动。恰如他们所料,男孩中
计,结果成了加拿大士兵的囊中之物。拍摄者说,当时几名士兵
用布将那个男孩的双眼蒙住,然后把他绑在一根树桩上。一名喝
得醉醺醺的加拿大士兵一边用棍子猛击那个男孩的阴部,一边得
意洋洋地哼着加拿大国歌。另一名士兵则用枪顶住那个男孩的头
部,不许他反抗。几个小时后,那个男孩就被活活地折磨死了,
在他坐着的地方流满了自己的鲜血。加拿大政府目前已宣布解散
了那支参与施暴的部队,并拘捕了其中的两名施暴者。
    比利时的维和伞兵似乎也有其折磨人的办法。他们抓住了一
位索马里男孩,将他五花大绑后吊到一根木头上,接着在地上燃
起一堆簧火,俨然把人当成野味烤了起来,尽管这个小男孩发出
声嘶力竭的惨叫,但比利时士兵就像没有听见一样,在他们的脸
上,漾满了得意的笑容……联合国成立至今已有50多个年头了,
但它向全球的热点地区派驻维和部队才不过10多年的历史。但
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这面旗帜下,竟然也隐藏着如此罪恶
的勾当。
    很多西欧国家都对向热点地区派驻维和部队怀有浓厚的兴
趣,因为它可以帮助这些国家提高在国际上的威望。但是,“索
马里丑闻”却向这些国家敲响了警钟:你派出的维和人员是否具
备维和所需的素质?这个丑闻同时也向联合国敲响了警钟,什么
样的国家才有资格派驻维和部队?联合国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监督
措施避免维和人员干出与维和使命不相称的事情。联合国安理会
和秘书长安南都责成有关方面对“索马里丑闻”进行彻底调查,
对有关肇事者严惩不怠,以维护联合国维和行动的纯洁性。

 6 ) Leave No Man behind

摩加迪沙,索马里的首都;

摩加迪沙的忧郁-Mogadishu Blues,电影《黑鹰计划》的一首原声配乐;

首都是非洲东部的一个海滨城市,历史名城,风景胜地;配乐是Hans Zimmer作曲的,
旋律凄美动听;电影则讲诉了一个忧郁、悲伤的故事。

《黑鹰计划》我以前看过N遍,可是最近我听了一遍这部电影的原声配乐,才感觉好
象真正懂得了电影要讲的主题。

电影的画面很美,无论是在灿烂晨曦映衬下祈祷的伊斯兰教徒虔诚身影, 还是外表
很酷的美军黑色MH60直升机在碧海白沙上面飞驶而过, 拍摄讲究的画面令人印象深
刻,就连最后美军大兵著名的摩加迪沙长跑,也是用了缩短景深的远焦镜头, 狼狈
的场面都拍的很艺术化。

不过,本片是忧郁的,而且这优美的画面更加重了忧郁的程度。

记得第一次看《黑鹰》时,只是满眼残酷的巷战、种类繁多的美军装备、 简陋但是
颇具杀伤力的AK、RPG,144分钟转眼既逝;第二次看细细的品味了爆棚的DTS音效;
然后是看花絮、听评论音轨,最近一次是听原声配乐。

Leave No Man behind!

这句美军的座右铭,相信凡是看过电影的人都能有印象, 这句话还频繁的出现在各
种《黑鹰》海报的显著位置上,几乎就成了整部电影的浓缩标志, 但仅仅是标志,
却不是主题,这句话只是代表着三角洲特种部队和游骑兵是优秀的作战部队, 也可
以看作是一种军魂的体现,是值得称道的,是可敬的。

再看看影片中的另一主角,摩加迪沙,摩加迪沙反抗的武装民众, 他们没有美军的
精良武器装备,没有类似Leave No Man behind的豪言壮语,他们有的仅仅是对美军
的仇恨和人数上的优势;他们没有可以标榜的军魂,却有着顽强不屈的民魂, 也是
值得敬佩的, 当我看着这些人数多到和美军不成比例的、愤怒的人群时,不由自主
的想到了另外一句比较经典的台词:“看!这座城市,它就是瓦尔特”。

而本片就是讲述这样的双方正面刀血相见、枪炮相对的故事,惨烈、血腥的2个多小
时,由于导演斯科特精湛的影像控制能力和高超的节奏调控水准, 使我一开始过多
的注意了画面的本身,而略微忽略了一些画面以外的东西, 直到我有机会可以避开
那精彩的画面而安静的倾听了同样精彩的15首原声配乐, 我才被音乐指引着并真切
的触到了那份忧郁。

一种经过血与火洗礼的忧郁,一种生死对决的忧郁。

一只训练有素、装备精良,很有战斗力的军队被派到陌生的异国他乡征战, 他们面
对的是人数众多的反抗的民众,战斗到最后,也许他们捍卫了自己的天职, 但是却
付出了生命,同样的,反抗的一方也是,而且付出的更多, 这场战斗对双方来讲都
是忧郁的,是相当沉重的忧郁,是最悲伤和痛苦的那种忧郁, 但区别在于反抗一方
忧郁的有价值,值得回味,可以炫耀, 而留给美国大兵的则好象只有忧郁,噩梦般
的忧郁。

配乐中的那首<摩加迪沙的忧郁>,其实应该题为<“山姆大叔在”摩加迪沙的忧郁>。

从这个角度看,影片名翻译作《黑鹰计划》并不合适, 而是原意的《黑鹰坠落》更
切中主题,更符合全片悲剧的忧郁气氛,能浓缩全片的并不是那句:

Leave No Man behind

而是这句:

Black Hawk Down (转自mov8)

 短评

该片对克林顿政府于1993年侵略索马里所造成约6,000至10,000人的死亡,其中2/3为妇女及儿童的伤亡一事闪躲不提

4分钟前
  • 瑾朵朵
  • 推荐

16年之后(2017年)再看这部电影,更能体会到它的伟大——它开创的现代战争片电影美学,迄今没有人能够超越。

8分钟前
  • 张小北
  • 力荐

传说中的欧美男神群芳谱,AKA我的墙头是怎样在一部电影里连成万里长城的。

11分钟前
  • 黄青蕉
  • 力荐

只有死亡才能看到战争的结束..

15分钟前
  • 皮皮敦敦
  • 推荐

光是战争场面就长达2小时。如果说《光荣之路》是先知, 《现代启示录》是哲学反思,《大兵瑞恩》是煽情义,《全金属外壳》是人性质问,《拆弹部队》是纪实,那本片就着重于战争中的写实、残忍、暴烈、可怖、凄惨。场面调度和镜头运用都是大师级水准。8.5

18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货真价实枪战片,40分钟铺垫过后整整一个半小时哒哒哒哒哒几乎没停过....最大的优点是拍得非常写实,把观众带进人间地狱修罗战场,缺点也很明显,没有哪个角色是让人印象深刻的,另外此次重温才发现卡司太强悍了:欧比旺、精灵王子、汤老湿、弑君者、马洪、卢修斯马尔福、艾瑞克巴纳...

23分钟前
  • 瓦力
  • 推荐

经典巷战

27分钟前
  • boks
  • 力荐

电影成功告诉我们:任何正义或非正义的战争,带来的只有“残酷”!漂亮的剪辑,紧迫的音乐给了我们最真实的战争场面

30分钟前
  • 罗弘霉素
  • 力荐

发现这种突击类枪战片的翻拍总有丧尸片的气质,不怕死而且打不完。真实又恐怖的战争,弹壳如雨点般飞落。

31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很讽刺的是,艾迪德的儿子成了一名美国的海军陆战队员。

33分钟前
  • Reno
  • 力荐

是想当作一个任务如何失败的案例来看的。。战斗场面够多,信息量还是不够全。。战争残酷狰狞自不必说,只是只有美方士兵单方面的人性化描画,至于那些发狂的索马里士兵却只是默默而生,默默而死,成不了一个相互沟通的契机。。背景音乐很不错

38分钟前
  • 暖鱼
  • 推荐

枪战长的让人头皮发麻!美帝永远不会在战争片意淫自己把敌人踩在脚下,美军黑鹰+地面部队依然被非洲乡巴佬游击队打狼狈不堪!黑鹰坠落后,经典的电车问题,究竟是拯救被困人质还是不让自己人送死?战争中没有人是赢家,非洲蜀黍命就是贱,美帝军人的命就是高贵!人家死了1000人没拍电影!

43分钟前
  • Leon Winters W
  • 力荐

这里没有《拯救大兵瑞恩》的煽情回忆,也没有《现代启示录》的痛苦反思,有的只是战争,真实而残酷的战争!

44分钟前
  • 战国客
  • 推荐

不愧是雷德利斯科特,技术和细节方面太优秀了,交叉剪辑很棒,从38分钟一直打到结尾,大规模巷战场面真实而残酷。高速慢镜、蓝绿布光和滤镜、雷导标志性的烟雾和长焦镜头等手段使影片更加凄美悲壮,属于有风格的现实主义。Hans Zimmer配乐依旧搭调。不过激烈战斗中的部分煽情对白略显刻意。(8.5/10)

48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看过最棒的战争片

50分钟前
  • |
  • 力荐

背景乐配的超级赞!!。。动作和阵容十分强大,但是这样的战争,感觉美国多管闲事害了自己。。经典台词:不是我们想去做英雄,只是时势造英雄。PS:华丽丽的hugh是医官(就是满脸是血那个,和josh一起抢救别人的医官),orlando刚出来就坠机,ewan猥琐的倒茶兵。汗颜。。

54分钟前
  • 大魔王
  • 推荐

这片儿热闹得如同我们大年三十儿的晚上~

59分钟前
  • Over5
  • 还行

这是我看过的美国战争大片中最为经典的一部

1小时前
  • HD
  • 力荐

虽然长达2个半小时的片长,但能够记住的角色却几乎没有,甚至可以说,这片没有剧情……影片想高度还原一场战役的细节并非不好,但整部片子除了不断开枪开枪再开枪,却缺少对战争本身的思考,视野狭隘。同样是讲述小部队的命运,本片的制作理念和《从海底出击》几乎相反,而这也是我不喜欢本片的原因。

1小时前
  • [己注销]
  • 还行

在经过了短暂的铺垫后,电影就进入了令人窒息无停顿的高潮;其中做得最好的一点就是对战争细节的描绘了,在如此复杂的战术地形下,能让观众最大程度地了解整个局势且不犯迷糊,无论是剪辑还是斯科特的调度,都堪称完美;但对于那些所谓为了升华主题所刻意加入的段落和细节,着实多余了些。

1小时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