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不见,武汉

记录片日本2020

主演:内详

导演:竹内亮

 剧照

好久不见,武汉 剧照 NO.1好久不见,武汉 剧照 NO.2好久不见,武汉 剧照 NO.3好久不见,武汉 剧照 NO.4好久不见,武汉 剧照 NO.5好久不见,武汉 剧照 NO.6好久不见,武汉 剧照 NO.13好久不见,武汉 剧照 NO.14好久不见,武汉 剧照 NO.15好久不见,武汉 剧照 NO.16好久不见,武汉 剧照 NO.17好久不见,武汉 剧照 NO.18好久不见,武汉 剧照 NO.19好久不见,武汉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2 12:22

详细剧情

  “武汉太危险,最好你不要去”  “是不是现在还有很多隐瞒的感染者?”  我的日本朋友对武汉有很多偏见。我是作为住在中国的外国人,作为纪录片的导演,特别想去拍武汉,想给全世界介绍真实的武汉。于是我在微博上募集了可以接受我们拍摄的武汉人,然后一百多个人报名了,最后我们选择了十个人的故事。希望通过这部作品让更多的人了解现在的武汉。——摘自导演微博

 长篇影评

 1 ) 我们都是武汉人

最早知道武汉可能有不明肺炎情况其实是在豆瓣。大约在去年12月。之所以说“可能”,因为谁都没想到还真发展成疫情,并且深深改变了历史。

但改变的不仅仅是历史。不仅仅是病人的罹病,亲友的痛苦,世界经济的停摆。更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心灵。过去几十年少有的撕裂,在封城期间爆发。我有个同学老公是商人。我曾经以为商人长袖善舞,更看重俗世利益,不会计较价值观这些形而上学的东西。没想到他因为这次疫情拉黑了3位好朋友。他说这些好朋友都是正直善良的人,但没想到对疫情阶段发生的一些事情,对一些人的看法不同,最后断交。我们大学同学群也是一个火药桶,最后以分裂另立群而暂时平静。

我从这次疫情才深刻明白了过去对西方、中东宗教分裂的困惑。曾经非常不理解,同样是基督教,新教、天主教、东正教,为什么之间仇恨如此之深,有时甚至高于灭国。更别提伊斯兰逊尼派与什叶派纷争几百年,即使在当今外部势力干涉下仍然内部征战不休。也就是这次疫情,我认同了《人类简史》里关于人类具有虚幻想象特质的提法。只有人类才可能会为了虚拟的价值观、世界观、宗教观而奋斗、争吵和厮杀。

疫情阶段发生了很多事情。对中国在疫情阶段的表现,到现在还是个没有结果的话题,而且也不适合讨论。

但竹内亮的这部视频,包括南京那部,给了我安慰。我们不去讨论过去的是非,让我们关心身边的每个人。南京那部是在2、3月份看的,正是封城期间,基本没出过小区。所以视频里提到的各种措施,我看了都很吃惊。比如出租车里的装置、小区门口的围栏、景点门口的门卫。让人很感动,也为中国上下齐心感到自豪。或许“自豪”这词也不准确,应该是中国亿万同心,上下拼命而展现出来的“自尊”。不管之前发生了什么,后续行动对得起自己。当然,我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遗憾的是,还有巨大的撕裂。

但我还是有些遗憾。我们欠武汉、欠湖北巨大的情分。终南山说,武汉是座英雄的城市。但我们真的了解武汉之前发生的点点滴滴吗?我们真的为他们的痛苦而痛苦,为他们的喜乐而喜乐吗?甚至,我们对听他们说什么,写什么的兴趣都没有,甚至还在质疑他们的目的。我们没有怀有对一座英雄的城市所应有的敬意。

竹内亮的视频有。这里展现了真正的武汉人。烟火气的武汉人。平凡的武汉人。英雄的武汉人。

我居然看到武汉的高楼屋顶上又如此众多的菜园棚子,如此欣欣向荣。我看到那对年轻的恋人,城管和人民警察,他们手牵手,欢呼雀跃,而女孩笑得如此开心。她一直在笑(没骗你。你们可以回放)。长江岸边冬泳队员,放声歌唱《我的太阳》,还相当不错。然后他们一跃,跳入长江,向着彼岸奋力游去,如同游过2月、3月、4月、5月。我没想到雷神山医院如此之大,如此齐全。在短短的10天,完成土建、电气、IT、医疗等等所有系统的搭建。

今天我们都是xx人已经用得够烂了。但我还是想说,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是武汉人。如果你愿意听武汉人讲述他们的故事,愿意看武汉人写的回忆,愿意去武汉出差、旅游,愿意在武汉端着热干面,或者说,愿意接受武汉来的任何人,任何事,而不仅仅是喜欢听宏达叙事,没有把武汉人的痛苦作为可以无视的代价,那么我们每个人才是真正的武汉人。

而只有我们先是武汉人,我们才会是北京人、上海人、浙江人、湖南人、广东人。我们才会是属于自己的人。

 2 ) 一点点印象

一直想着要看这个纪录片,但总有点怕,也不知道为什么有时候会怕看到关于武汉近期的一些视频。 武汉在我的印象里一直是一个“野蛮”的城市,司机开车很野蛮,中年人骂街很野蛮,整个城市的建筑高度和灰黑颜色都很野蛮,就算地铁的淡粉色扶杆也不能让这座城市温和一点,总令我有点害怕。但也不知道为什么我竟然会有点想这座野蛮的城市,看到东湖,看到任何一个去过的地方,现在变成这样,会让我有一点心软。(好像也没怎么变吧,只是变得更干净了,颜色更亮了,灰黑色被消杀以后变得像个年轻的野蛮城市) 纪录片一开始没什么感觉吧,就觉得武汉这样清净的还挺好,平时出去总是到处拥挤,到处嘈杂,甚至有时可以称得上脏乱差,路上人少一点观感好多了。 心态转折出现在导演说“鹿沼台”唯一的厨师因为工资原因也辞职了的时候,老板那时候还不知道后面发生的事,靠在湖边的栏杆上,那时候他身上好像有很多武汉人的影子,看着有点心酸。他身后深绿色的湖也让我很难过,武汉到处是湖,渭南很少,空气干得我总是流鼻血,太难过了,我有点想回武汉。 接着是武商广场,说实话我只去过一次,太远了,我只为了买SA娃娃去过一次,到商场以后迷路了半个多小时才买到,现在娃娃还孤零零躺在宿舍抽屉的透明盒子里,啊!不是孤零零,哈哈两个娃娃是躺在一起的,她们可以聊聊天。 任何一个心里有点理想(这个词让我觉得怪怪的)的人,都看不了艺术教育工作室被拆那一段吧,电钻把地板都打碎,就好像一直以来支撑自己的梦想被现实打碎一样,无力抗争,眼泪根本忍不住,我好像比店主哭的还惨一点… 【是边看边写的观后感】 接着是热干面!我好想吃啊,在家想了很多次。其实刚一到武汉的时候对热干面无感,更早以前去武汉玩的时候吃过几次,觉得还是可以接受的,但是!早上,大早上为什么要吃热干面(我打拼音下意识打出噎干面(音)(武汉人都这么叫,被带跑了)又粘又干,天呢,早上怎么能吃这个?但是半学期后我成功真香了,连着早餐吃了一周热干面,太好吃了!尤其有的店是花生酱,甜的,太好吃了,所以基本此后每隔一段时间早餐就很想吃热干面,没错,是早餐。 哈哈哈护士姐姐真相了,叔叔阿姨嗓门比较大,感觉像在骂人(看来我的感觉一点儿没错)或许武汉有一种奇怪的魔力吧。虽然确实陌生叔叔阿姨嗓门大,有点怕,但如果是熟悉的就会变得比较温柔,食堂阿姨熟悉了以后会叫你“丫头”,笑着问你是不是不要辣,每次这时候我都会很想回家。 中间没有什么感觉吧。 看到最后游泳的大叔,忽然想起,我第一次不带游泳圈的游泳,好像就是在长江大桥下面,和夕阳红游泳团差不多的位置,好像是2012年吧,白色的衣服从水里出来,变成了土色。

 3 ) 竹内亮为什么是一个合格的采访者?

竹内亮本人说,在这个短视频为王的时代,他没想到这条这么长的视频会受到这么多人的喜欢。

学日语出身的我看到《好久不见,武汉》的第一个镜头,就有种强烈的感受:“啊,是我熟悉的日本纪录片风格。”该怎么说呢,不单单是因为开场白是导演本人的日语自述,而是,那种冷静叙事的基调,让我想起大学时代刚开始接触日本的一些优秀纪录片时的感受。

这条61分14秒的纪录片,我觉得至少有以下几点做得很好:

1.选取的拍摄对象很具有代表性。曾在日本留学九年,在武汉华南海鲜市场附近开居酒屋的老板、医院的护士、久别的情侣、用无人机记录下武汉封城前后、留下珍贵影像记录的初中英语老师、因为新冠而丧失亲人的女孩、参与雷神山医院建设的建筑工人……每一个个体,不存在卑微或伟大之说,他们被迫卷入了一场灾难,但从中焕发出的对生命的热爱,都让人动容。其中,能把镜头对准像雷神山医院建筑工人这样的个体,我觉得非常了不起,事实上,在一座城市几乎停摆时,为接下来的重启蓄力,平日里我们理解的“底层”群体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2.将拍摄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性”也完整地记录下来。看到竹内亮因为尿道结石突然叫救护车进医院的一幕,我十分触动,这个团队的人必定是有着他们坚持的理念,才能在“老板”进急救室时还架着设备专注地拍。这种还原“真实性”的精神,恰恰是一部纪实性的片子必不可少的,因为生活有着戏剧化的一部分,没有人会预料到下一刻会发生什么。如果这部片子从头到尾都是平平叙事,并排受访的人,会逊色很多。导演的突然进医院,戏剧性的事件,把这部片子推向一个高潮。

医院这一场,其实弥补了这部片子原本可能会出现的一个巨大的遗憾。看前半部分的时候,我在想,虽然采访了护士,但没有医院的内景,对于复苏后的武汉,是十分不完整的。因为我们都知道,1月下旬,疫情爆发初期的武汉,那时医院是处于多么大困境中。如果要拍复苏后的武汉,那么医院的内景必不可少,而且,这一场,导演还为我们复原了当时困境中,医院矛盾和冲突的类似情境,十分难得。

3.平静的叙事中点状地插入幽默点。在武汉街头采访光着膀子的大爷:“你为什么不穿衣服?”“武汉人就是这样的。”“那你为什么穿衣服?”“他是老人嘛,我是年轻人,不同的。”这一段堪称全片的源头活水。我在想,导演正正热爱这样的中国吧,他喜爱着这样坦率的人们,而且能不露声色地把幽默融入到日常对话里。他对这样的中国有感情,所以才能拍出这样的作品。

最后我想说,竹内亮是一个合格的采访者,他太会聊天了。尽管片中,武汉的司机吐槽:“你的中文太差了。”(这也是一个笑到我的点)。事实上,有一部日语学习者几乎都会知道的NHK纪录片《纪实72小时》,堪称街头采访的典范,这部纪录片主打温情,采访者总是能够用高明的聊天技术,让受访者讲出他们身上的故事,循循善诱,挖掘他们的过往中感人的点,一个路人的出镜可能只有短短一分钟,但是他的讲述已经能让观众把这个人的性格特点描绘出大半了,看这部纪录片你就会觉得“啊,日本人怎么这么会表达呢?”事实上,腾讯视频曾经做过《纪实72小时》的中国版翻拍,那个系列很短,只有不到10集,而且反响不好,看不到原来日版《纪实72小时》的影子。有人说是因为中国人不像日本人那么会表达,但我更愿意相信,那是节目组的采访者不会问问题,准确地说是不会聊天,不知道怎么聊才能还原一个人最真实的状态。

很显然,竹内亮用自己的作品告诉我们,不,中国人很会聊天,不仅会聊天,而且聊起来很有趣。

片中还有一个细节,在到雷神山建筑工人家里时,导演一进门,跟他的家人做自我介绍时,他说的是:“我是他的朋友。”我暗暗吃惊,竹内亮的中文按围棋术语来说得有十段了吧。要是按照一般人的逻辑,这时候可能会说“我是某某某导演,过来拍什么什么”之类的解释性语句,但是他不,“朋友”两个字,就道明了一切,而且让他真正要呈现的内容可以得到呈现。

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国人对一切友好的人都称朋友,汉语的博大精深,便在于此。竹内亮能是一个合格的采访者,在这点体现得淋漓尽致。

 4 ) 我们担心辜负武汉

拍摄费用

那时武汉烟火的气息,已经开始恢复了。虽然人不多,因为我见过武汉人很多的时候,但那时已经开始恢复了。”

其实费用的话,没有这么高。比如说在当地找助手、志愿者,主动报名的助手,他每天帮忙拿器材,开车。

酒店也是很便宜。我们平时的话,没住四星酒店,就是汉庭、如家等快捷酒店。 我们见到的每一个人,对我们说谢谢。武汉人希望我们拍武汉。我们住的酒店,我是解封之后,第一个入住的外国人。 武汉的人知道我们是外地人,是来武汉拍摄,传达给外界的人。他们特别高兴。 一直蹭吃蹭喝。其实真的费用不多。

1000万个故事,在筛选3个的话

“好多外国人,包括日本人,对武汉还有偏见。虽然官方说武汉没有问题,但这是官方说,外国人还是不信。所以我想自己去看看,把真实的武汉传达给外国人。” 报名的人有100多,我已经数不过来了,而且每一个人的故事,都舍不得。 所以武汉1000多万人,可能有1000万的故事,所以选择是很难的过程。 最后的选择标准,大家也经过讨论,我的标准是外国也感兴趣的点。比如华南海鲜市场,还有雷神山。虽然外国人不知道“雷神山”这个名字,但花10天建成的医院,他们都知道。 还有前线工作的护士,和外公感染去世的家属

如果10个人筛选3个的话?哈哈哈,这个好难啊。这好难啊。 第一个,还是外公去世的人吧。

虽然100多人报名,但是对于自己身边的人的去世,大家都不想说。大家都不想在镜头面前,公开说自己家的故事。 但是她非常地勇敢,她把自己的心里话,跟我们说了。这个勇气非常感动。 第二个,跟华南海鲜市场有关的那个日料老板。

他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节目里也有,就是他跟我见面说的第一句话,“我做过核酸检测的”。 感觉到武汉人心里的担心。我觉得没问题,但是他们怕我们怕,他们担心我们会怕。

还有一个,英语老师。

她的想法确实很不错。虽然疫情封城是不好的事情,但可以说武汉的名字,全世界都知道了。 虽然经济打击非常大,但长期来看,大家都关注武汉,所以新的机会应该会出现。 所以英语老师通过自己的媒体,做视频也好,传达给世界。 片里跟老师互动的镜头,是她在上网课。

我看见的武汉

“武汉菜真的好吃。每天每天吃了很多。没想到这么好吃。早餐也是,热干面、豆皮...还有夜宵,南京没有夜宵嘛,听说原来有的。烟火气息很浓的武汉文化,我特别喜欢。

其实最后江边那个场景,我不在。 这是第一天,编导和摄影拍的。但是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感觉这就是结尾。 因为年纪大的人,他们出不了门,而六月份,他们终于可以出门了。 (问:你再去武汉的时候,是不是跟你以前去感觉不一样?) 不一样,肯定不一样。以前去长江就是长江,跟南京一样。 但这次去,感觉每个人都很珍惜。他们游泳渡江,很代表武汉人的感觉。就是游过去,一起克服困难。 (问:关于武汉,人们会形容武汉是英雄的城市...)

嗯....这次...我没有特别觉得。英雄这...。感觉跟我们一样。

所以我们在节目里并没有说英雄,没有形容词,表达出来就 OK 了。看他们,就够了。

我们担心辜负武汉

“虽然都说长篇没有人看,但是还是剪了长篇。所以真的没想到,没有一个人想到,这么多人看!本来想尽量每个留言回复的。但现在11800多,回复不了。我回复了500多,500多而已。” 我从5月中旬企划、准备、拍摄、剪辑、到现在,所有的过程当中,最感动的是昨天。 这个节目是1个小时的视频。现在短视频的时代,谁想看1个小时的节目,没想到这么多人。 现在一直在涨,现在微博点击量1400万,15万转发上了微博推荐榜单第一名。

▲6月28日19:00公布 YouTube、B站...其他平台也有。真的没想到,很多人写评论,特别是武汉人。 这个也是荣幸吧,我们担心辜负武汉。如果不能完全表现(表达)的话,会辜负他们。所以看到很多武汉人感动,真的很高兴。

现在剪辑雅虎日本的版本,时长更短。雅虎上播出的话,点击量应该比 YouTube 更多。

生病

生病当时我是真的,要死了。 痛得不得了,人生第一次,痛得吐。画面太惨了,没有剪出来。 我一直在等,等了1-2个小时。但是医生不够,那时凌晨1-2点,而且正好当时急症的人比较多。 那个时候感受到,疫情那个时候,有可能医生不够,大家一直去不了医院。大家一直在家,等,这个很难过,很绝望。 其实其他病人也挺辛苦的,因为医疗资源,都是针对疫情的。其他病人都在等。

接下来的计划

现在准备11月份、12月份在武汉办粉丝见面会。我们每年会办,每年在南京办。 但今年我希望粉丝们去武汉,看看武汉。而且稍微贡献武汉的经济。 我觉得武汉的疫情真的过去了,跟南京一样,但经济打击真的很大。店铺出租、转让很多,经济打击真的很大很大。 PS. 粉丝见面会,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接下来的拍摄计划...还没有。稍微有的话,就是后疫情时代。 通过这次疫情开发了新的技术,新的企业出来了。这种后疫情的时代,我们想拍。应该是完全新的时代。

  • 所以,南京为什么没有夜宵啊?

后记

“我高中的时候,想做电影导演。后来改变了,想做新闻记者,因为喜欢国际新闻。

后来还是想拍电影,也想做记者,结合记者和电影的特点之后,是纪录片。

我觉得真实的故事,比电影有意思。电影是自己写出来的,相比自己写出来的,真实的故事更让我感动。

图片 | Feli、徐亮

 5 ) 他们都是鲜活的存在啊

前两天用午饭时间看了这部纪录片,过程就是边吃边哭,里面有太多的细节触碰到我。

早前让这部纪录片收录到我“想看”是因为这是一部由生活在中国的日本导演自愿去武汉记录下这一切,并且把它传播向世界。相信这对于许多国人来说是会产生一种反差感、惊讶感和敬佩感的。我很感恩能有这样外国的导演勇敢的做这样的决定并为之行动,帮助世界更加了解在疫情之下的武汉,去体会武汉人民的各种各样的情绪。

纪录片里面记录了各种各样的“小人物”。有可爱的护士、有参与建雷神山医院的工人、有即将新婚的小情侣、有个性十足热爱生活的英语老师、有日料店老板、还有因疫情失去亲人的医护人员等等。他们不能代表所有的武汉人,但他们的故事就是一个个缩影,真实鲜活而又动人。

这部纪录片的可爱之处就是在真实的人类情感之外还有一条美食暗线。导演每见到一位申请受访者都会和他们一起共享武汉美食,让作为观影者的我对热干面、武汉夜宵等武汉美食更加的向往!

很感恩我能看到这部纪录片!竹内亮导演向世界展示了武汉人的热情积极与疫情之后的乐观。这鼓舞着每一位看到这部纪录片的人相信疫情之后的武汉会越来越好!

 6 ) 后疫情时代

时间仿佛已经过去了好久,久到要掰开手机头才能算清楚从最开始戴口罩到现在到底过去了多少个日夜。现在回想2020年的6月,我在哪,在做什么,记忆已经有些模糊了。疫情三年,学会了很多,成长了很多,有疼痛,有悲伤,有喜悦,欢笑比以前少了。时代会更迭,历史每天都在刷新,明天比今天好,今天比昨天好,仅此而已。

不管日子怎样,保持良好心态,该吃吃该喝喝该睡睡,笑一个。

导演的中午很棒啊,真实记录,纪录片本纪。持续关注。

 短评

一个人,一个外国人,没有抱着窥探的歪心思,本着朴实的心态去拍摄疫情后的武汉,这本身就是了不起的行为。武汉确实做了巨大的牺牲,但牺牲之后不是只能追思痛哭拼了命的让痛苦延续,也不是只能振臂高呼展示和谐大爱。生活不是非黑即白,许多纪念别硬要上升到什么高度。朴实一点,其实一点儿也不影响心去感受这个城市的爱与痛。竹内亮导演加油,《我住在这里的理由》也可以拍一拍漂泊在中国各地的中国人。

3分钟前
  • 推荐

被删了。

8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还行

印象最深的是两个情节。一个是爱跳舞的小护士,采访时开开心心的,一提到“死亡”的话题,立马情绪崩溃。另一个是武汉当地人说,封城之后,就没有出过门。关于武汉的情况都是在网上看到的,并不比外面的人知道更多。在这部命题作文里,我们看到武汉恢复了日常的秩序,感动于平凡人的坚忍。还是想问,什么时候,纪录片的创作者们能够冲破安全的距离,拍下第一时间的画面?事中、事后,各有记录的意义。但不能没有事中,只有被允许的事后。

9分钟前
  • 子戈
  • 还行

看到一些评论作为生活在武汉的人心里有点不爽,本来就是介绍疫情过后武汉的现状(也确实就是我们武汉居民的生活现状),为什么要扯到“没深度、不真实、有表演成分、命题作文”??啥叫歧视,这就是歧视且不自知。

12分钟前
  • 5
  • 力荐

共饮一江水。

15分钟前
  • 伊夏🪀
  • 推荐

今天一早,这部竹内亮导演的独立纪录片就出现在我的首页推荐里了。抛开政治,去看看最普通的武汉人的生活,他们的牺牲和坚守,他们的悲伤和他们失而复得的幸福。用故事进入真实,用纪录拉近人与人的距离。竹内亮导演做了一件好事呀。

18分钟前
  • 阿尔达的星空
  • 推荐

百忙之中看了这部纪录片 拍的基本都是家门口那些街坊邻居 熟悉的人们 竹内亮进医院那段 枕头的棉絮露出来了 莫名就感到特别亲切 拍到协和医院那个我曾经往返多次的新华路发热门诊入口时 心中当真是百感交集 这次疫情过后 对很多事情的想法发生了改变 其实人凭着自己的一股力量和意志 几乎自觉的、无意识的决心之下 真的是可以做成很多事的 武汉疫情前后三个月时间里 切实帮到了许多人之后 脚下很踏实 心是安稳的 仰不愧于天 原来如此

20分钟前
  • 文泽尔
  • 推荐

印象最深的是其中一个采访对象说,虽然身在武汉,但因为封城,也主要是通过网络、电视来了解那段时期的武汉,她其实知道的并不比武汉之外的人多。所以,还是要感谢互联网,让2020年初的武汉不会成为“秘闻”。

25分钟前
  • L二次方
  • 力荐

挺真实的。没人会把伤痛挂在嘴边,活下来的人心境会更开阔。不用过度想象武汉的过去和现在是怎样,大家都是普通人。

27分钟前
  • Gattara
  • 推荐

就讲外公的那部分感人,其他都很一般,尤其是那对情侣和无人机……

29分钟前
  • hanena
  • 还行

看了十分钟竹内亮的《好久不见,武汉》就看不下去了。这种符合主流价值观,走过场似的多组人物拼凑拍法太投机,太肤浅,太简单了,国人也就这点欣赏水平。按照他这种形式,我想如果将武汉那帮记者的采访经历呈现出来,估计比这好看一百倍。

32分钟前
  • 沙丘
  • 较差

武汉不是福岛 请不要相提并论

34分钟前
  • 小池
  • 推荐

1.不是很满意,有种避重就轻浮光掠影的失衡感,不过对一部能够在内网畅通流转关注现实的影像记录,本不该期望太多。只能说,武汉和武汉人,挺过来了真不容易!2.纪实影像总归有一些文字记录所不及的优势,不用刻意修辞,它几乎总伴随一个或许承载更多的潜文本——暗示了它与它所由以生产出来的情境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有时不失其丰富的可解读性。3.武汉的抗疫叙事诞生于政治积极介入的那一刻:几个月前的那次封城,是结果,也是起点。权力话语与灾难经验不断撕扯,沉淀下来的将会是一座加速走向成熟的人文的(以人作为联结核心的)城市,这可能是灾难所唯一能够“回馈”给武汉的宝贵的东西。但愿如此!

39分钟前
  • Janecume
  • 还行

这种记录在一定程度上是毋庸置疑的难得//积极当然不是坏事 向上也要向下 在“正确的集体记忆”之下或许应该保留一些“错误的个体回忆”//快乐不是假的 痛苦也不是 艰难是一定的 不知道是山还是灰 撑过去就会好吗//活着的人总会振作起来 好好继续活着 像日本语境下常用的那句“连着她/他的份更加努力地活下去” 即使活着真的好累

44分钟前
  • YiQiao
  • 还行

看到最后那一对,我默默把视频关了

48分钟前
  • 修心修德
  • 还行

见面的第一句话是“我做过核酸检测了”,面对会不会怕别人歧视的回答是“我不怕,但我介意。”,那张给外公买了却用不到的麻将桌好遗憾啊,还有姨妈说的几个数字,换了六个地方,住了108天才痊愈,手机上记录了41次核酸检测,普通人在洪流之中的人生。

51分钟前
  • 买椟还珠冠军
  • 力荐

开场说:“我是一个日本人,我住在南京。我现在要从南京去武汉。” 我就觉得这位大哥不一般!

56分钟前
  • SHAN
  • 推荐

不需要表现歌功颂德,不需要强调牺牲奉献,不需要创造抗疫神话,甚至不用强调悲痛,其实看到每个普通人或怅然失落或乐观前行,就足够对得起这个题材了。

57分钟前
  • 筆刀当炮
  • 推荐

我已被成功治愈……他不脱衣服是因为他没有麻麻(胸)……我老家的人就是这么可爱

60分钟前
  • blb
  • 推荐

印象最深的是护士小姐姐,活泼开朗吃吃喝喝骑车压大桥,转眼间被问起疫情期间亲眼见的生离死别,一面摇头说不想提一面马上红了眼圈。上一次去武汉已经是十多年前了,什么时候再去玩一玩。

1小时前
  • 林木暮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