扪心问诊第二季

欧美剧美国2009

主演:加布里埃尔·伯恩,霍普·戴维斯,麦克·道尔,格林·特鲁曼,黛安·韦斯特,艾丽森·皮尔

导演:Paris Barclay

播放地址

 剧照

扪心问诊第二季 剧照 NO.1扪心问诊第二季 剧照 NO.2扪心问诊第二季 剧照 NO.3扪心问诊第二季 剧照 NO.4扪心问诊第二季 剧照 NO.5扪心问诊第二季 剧照 NO.6扪心问诊第二季 剧照 NO.13扪心问诊第二季 剧照 NO.14扪心问诊第二季 剧照 NO.15扪心问诊第二季 剧照 NO.16扪心问诊第二季 剧照 NO.17扪心问诊第二季 剧照 NO.18扪心问诊第二季 剧照 NO.19扪心问诊第二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20 00:22

详细剧情

  第二季又开始了。我们了解到Paul和Kate离婚了,并且搬到了布鲁克林,重新开诊,并且还会在周末回去看看自己的孩子们,并拜访自己的导师/好友/心理医生Gina。另外,上一季死去的Alex的父亲也找上了门,送上了诉讼文书,要告Paul执业失误导致了Alex的死。而与此同时,我们还看到了四个新的病人:Mia:Paul以前的病人、现在的代表律师;April:不愿为心理问题求助的建筑系女大学生;Olivier:婚姻不幸家庭的牺牲品;Walter:失眠的家族企业CEO。新的病人,新的故事,新的时间,希望大家能继续支持。

 长篇影评

 1 ) 刷完全剧后更新

E17:april,在paul心中足以告慰alex。paul在alex即将突破的时候轻易让他走了,然后alex孤独地死去,这是第一季最大的遗憾;第二季里paul又一次在april即将突破的时候让她走了,几乎就要重蹈alex的覆辙,但幸好april一周后回来了,幸好这次paul不再害怕和逃避自己所受到的信任。为什么不能介入?为什么不能越界?优秀的来访者敢于信任一个每周只见一次面、数年后就老死不相往来的陌生人;优秀的分析家也理应在这短短一段缘里坦然接受信任、作出行动。倾盖如故,然后相忘于江湖。

刷完全剧后更新:
Mia:自欺的典范。爸爸的过度保护、爸爸卖掉钢琴都戳中泪点。惊觉干了17年的事业竟是这么回事,更是泪里带了爆笑的黑色幽默了。为什么一个人竟要自欺?竟要把某个混蛋理想化?因为从来没有人给过她正常的爱,她没有任何感谢的能力,自然也就没有批评的能力——她没有客观评估的能力,唯一能做的就是或好或坏非此即彼。Mia对好和坏都没有真正的感受,她所掌握的只是“好”“坏”“爱”“恨”这几个词语而已,她也就只能在这几个词语中任意地挑选。于是她几乎是随机地,将爸爸的好理想化、将妈妈的坏妖魔化。这是心的贫乏。我想,她的病例如果继续下去,她又会将现在的想法颠倒,变成极度认同妈妈和极度憎恨爸爸。什么时候她才能秉持中道?很难也很慢。也许要直到她有更多真正的朋友和爱人、直到她死死抓住的“爱”与“恨”的空泛的概念有了真正的内容。但Mia应该好运,她是个让我心有戚戚焉的人——谁不是从肤浅的、偏激的、非此即彼的小孩,慢慢变成……不那么肤浅偏激和非此即彼?我觉得我自己也应该好运。
April:自救的典范。Paul为了她做了一件没有为Alex做的事情(我很惊讶,剧中没有触及这两个病例的比照),她也给了Paul最好的尊重和回报:你所降尊纡贵跨界给出的扶助,我笑纳了,我得到你的力量后,立刻承担起自己在“relationship”中所应担负的那一半——既然你已经为了救我而开始这段不该存在的relationship。于是她主动提出结束治疗。治疗关系已经在Paul的无私帮助中瓦解了,继续下去只会是羞辱一个因为高尚而自愿蒙羞的人。他们结束是最好的。April离开了Paul也会活下去,折磨了她那么久的过度坚强和勇敢并非一无是处:她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自救的本领。她会过得很好,这个心理阴暗态度消极的人,其实一直很积极。她会好起来、会和酱油男友结婚、有孩子、有事业、马上有一切——但一切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她真的和第一集时大不一样:一开始她是愤世嫉俗的犬儒主义者,吐槽全世界顺便吐槽自己;结束时她变成了唐吉珂德,不知道事情会变好还是变坏,但她愿意像主角永远都是英雄那样大战风车。ps. 最后由她回顾上一季唯一成功的病例Sophie,真的很温馨呢,这两个女孩子当然没有什么相似的,但除了一点:都有勇敢的心。
Oliver:论直男是怎样变弯的。Paul给父母离异的小孩做三明治、让他进入自己的厨房,这真的不会掰弯小朋友么!!如兄如父的善意当然可以来自非亲非故的人,但只有爹疼娘爱的人才能辨别某种善意的类型吧??Oliver这样的孩子,没有得到来自父母的平和的爱,于是面对Paul的爱时,就不会知道,或者说不会承认,这只是父母对孩子的爱怜,他必定会把它误认为……某种无法界定、无法理解、唯有被理想化和神秘化这一条出路的,“爱的理念”——就像Mia那样。当然他的年龄和经验会增长、他的父母作为父母的年龄和经验也会增长、Paul也会将自己的关爱持续下去而不让它中断,以防它无可挽回地彻底悬空和神秘化;但一切都需要时间和过程,Oliver太有可能,一度,或者终生都是同性恋。Paul给出了一个孩子生命中的第一份正常的爱——并不是说孩子不需要正常的爱,而是,“第一份”不该来自父母以外的人——Paul这样做是不智的,其实他该对这孩子稍微坏一点。如果是Gina,一定会对他稍微坏一点的,为了对他更好。
oliver的父母,也很有戏,但我以为他们的塑造有点儿——太有戏了,因此只是教科书式的,经典、正确,但毫无“特殊性”。很偷懒的做法,但普遍性的东西还真就是有普遍性的,Luke的触动感人至深、Bess的从逃避到自立极其宽慰和鼓舞现代女性。他们最后回光返照的爱情也……不说也罢。
Walter:people dies. Walter看着很心酸:Paul的病人都比他年轻,而年轻总是意味着朝气、勇敢、可能性——他最成功的病例是两个少女。但Walter比他年纪大,大得太多。April得了癌症快死了,但她只是让人捉急抓狂;Walter却是毫不含糊的时不我待之感。他还有多少时间可以浪费在老头儿式的固执上?他越是行将就木,他心中那个被抛弃、被压垮、同时也是他真正力量来源的小孩,就越嚣张,也越孱弱。一个畸形的、从未长大的老小孩;和一个虚胖的、从未积累过年幼的朝气的小老头,他们很快就要一起进坟墓。pathetic. 这时候分析他的问题、他的危机、他的偏执、他的遗憾、他的愧疚、他的希望、他的一切……究竟有什么意义?他最大的问题只是他快要死了。有个老人跟我说过:你当然可以考虑一下,你也必须考虑一下,但你得快一点儿。我会等你,然后我就会死掉。Paul给他更密集的安排是对的,太对了。因为people dies。
Paul:刚好在中二时留了级。第二季的Paul比第一季成功得多、也优秀得多。也许只能归结为,他的父亲。“他就是能感觉到那是你,于是他才能放心地走。”“你跟他抱怨,也许是因为你心底里认为,他能给你一些建议、他能帮你?”Gina说的话通常都是正确的,正确的话通常都是结论(王老大,噗)。这两句话再正确没有了。每个病例都涉及一个爸爸,这回Paul有了一个好爸爸,也成了一个好儿子,我想这真的是happy ending率飙升的根本原因吧。爸爸给了建议、爸爸帮他、爸爸爱他。于是弥补了一切——这是不是男人经常不负责任的原因?因为孩子永远在尖叫着、渴望着父亲的承认、父亲的指引,渴望得那么强烈、对来自父亲的一句话甚至一块手表又那么珍视,以至于它出现得再晚都不晚?以至于它必须永远都不在,任何孩子需要父亲的时候父亲都必须不在,如此才能配得上它被赋予的太过分的意义?于是,每个孩子都怨恨但其实又都渴望,自己有个不负责任的老爸?——当然,偶尔老妈也会被摆上这样的位置。但其实究竟有几个老爸真是不负责任、像个盲人一样在家里转来转去而忽视妻儿?我看Paul对他的孩子好得很、Luke和Walter也是。只能说,中二小孩玻璃心,偏偏人生的中二期那么长那么长,长得我都看不到丝毫结束的迹象,真真害人害己。但幸好Paul最后不再中二了。
Gina:我最喜欢Gina了!我觉得自己像她,我更觉得自己向往她。她那么有爱,她那么专业,而这两者互为因果。界限在哪里?爱和滥用之间隔了一条界限,这条界线就是,心里是否常存一条界限。不过……Gina心里一定有一个肮脏的小秘密,一定,也许不止一个,而是一堆。ps. Gina觉得Paul适合做督导,仔细想想还真是说得没错呢~~

 2 ) 句摘

e05 Gina

我想让你告诉我,我该怎么做;我想知道怎么样去感受所有这一切

e015 Gina

我们总是不断地修改我们的记忆,这样过去才不会和当前发生冲突

即使你当时还是个孩子,你却对母亲的痛苦产生了移情作用;但你还太小了,所以你去上学拼命工作、努力学习、用心思考。到如今,有人来向你求助,你就能帮助他们,但你不是因为救不了你的母亲所以才成为一名心理医生的

e017 April

生活就是选择的集合

e025 Gina

唯有爱有机会对抗死亡,爱让我们受伤,但没有爱我们会感觉孤立、迷失

e027 April

April,有没有可能,我现在也成了这个模式的一部分了?你患了癌症,你决定独自迎战,就跟以前一样。你不告诉你妈妈,但是你来见我,你告诉我你患癌了,因为在某种程度上你知道我最后会告诉你妈妈。然后,你又一次成了我们的英雄

e030 Gina

他们想被爱,甚至被我爱;他们想要孩子,或者他们想成为我的孩子;他们想要个爱他们的爸妈,他们想要关注,想要情感,想要希望;他们想吃药,他们想sex

这就是你的问题所在,你害怕为自己病人的生活负责,你根本不愿意和他们扯上关系,而我愿意。所以你墨守成规,坚持让他们自己做决定,可在我看来那不叫专业,那叫懦弱

e031 Mia

这可能是个绝佳的选择,如果你拿选择男人的标准来选择治疗师的话,找个可能会令你失望的人,用尽浑身解数来把他赶走,而当他最终辜负你的时候,当然这是必然的,你就会对他满腔怒火

我并没有说他们都是有罪的,但是每一次你站在法庭为你的客户辩护时,我觉得你其实是在为你的父亲辩护,向每一个人,尤其是你自己

 3 ) 那个忧郁的男人为何如此迷人

昨晚看剧把自己感动哭了,本来想做个视频分享,后来发现要说的内容实在是太多,文字来见~

如果你对心理咨询是什么,可能是什么样的过程和感受比较好奇,推荐大家看看《扪心问诊》这部美剧,这部分是一部以心理咨询为背景,比较真实展现展现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互动的一部剧。当然,毕竟是一部剧,难免有很多理想化和过度剧化的部分,但从整体上来说,这已经比较接近真实的咨询了,如果你对此感兴趣或者想尝试咨询却不敢迈步话可以看看它感受一下。

这部剧一共四季,第四季换成了其他咨询师,前三季都是随着咨询师Paul和不同来访者之间的工作展开的,每一季有4-5个不同类型的个案,同时伴随着Paul自己的个人生活、个人议题(原生家庭)以及他自己的咨询来推进。

先说说Paul这个咨询师吧,他爸爸也是个咨询师,妈妈患有某类精神疾病(第二季随着Paul和Gina的咨询才出现这个事实),他的爸爸冒着被吊销咨询执照的惩罚风险和女来访者走到了一起(心理咨询的从业要求不得与来访者发生关系,否则吊销执业资格,具体原因有时间了再分享),结果就是他爸爸抛弃了家庭,妈妈可能也因此精神更加备受打击,经常有自杀行为。那时候还是个小孩的Paul一直陪在妈妈身边,但最后也没能留住妈妈,妈妈还是自杀了。Pual到爸爸临终前也没有放下怨恨和爸爸和解(最后爸爸昏迷中他陪在爸爸床前才有勇气单方说出了很多对父亲的复杂感情)。整个剧过程中也穿插着他一些个人议题(包含自己亲密关系等)的展开和咨询过程。

单看Paul的形象,深深的眼眸,忧郁的眼神,散发着优雅内敛克制的迷人感,总是一副又温暖又深情的神态,剧中也有很多女性来访对他产生了情欲移情(来访把对异性的情感投射到咨询师身上),单从形象上看我都觉得是说得通的(此刻可能也是我的情欲移情,哈哈)。

另外,整体上看来,Paul应该是更偏向心理动力学和精神分析流派比较多的咨询师,所以对这两个流派比较感兴趣的可以look look。

我看到了第二季靠后的部分,每个个案都在同一周提出了离开(术语叫来访脱落),Paul一个个处理着这些脱落个案,寻找亲密感的女强人律师(Mia)在冲突中又发现了新的进展最后选择将咨询继续下去,患有癌症的大学生April带着不舍也坚持要执意离开,还有就是要马上要随妈妈搬家而离开的Oliver,今天我要讲的就是这个”被抛弃的”Oliver

小学生Oliver是被爸妈安排来接受心理咨询的,原因是爸妈分居,但孩子拒绝和爸爸住在一起,随着咨询的展开,很多新的故事线也开始展开和发展。Oliver的妈妈Beth和爸爸Luke是大学时期的恋人,毕业前妈妈怀孕两人就结婚了,毕业后妈妈就一直没工作带孩子到小学,后来两个人经常因为各种事情争吵,最后闹至离婚。Oliver每天都处在父母因为各种小事情的争吵之中,他总是觉得是他的原因才导致父母吵架分手离婚的(在咨询中慢慢探索出来),所以他产生了很多行为,比如情绪性进食,比如做一些事想让爸妈开心不争吵,在学校被霸凌也不敢和父母说因为担心又是无尽的争吵。Paul咨询的过程除了对孩子进行了个体咨询,还对父母进行了个体咨询以及整个家庭的家庭咨询,家庭的关系、互动模式也不断展现。

咨询取得了一些进展之后妈妈进行了在生完孩子之后的第一次旅行,在这过程中还通过介绍找到了一份在高校做助教的工作,但要搬到其他的城市,这对妈妈来说无疑是一次难得找回自我的机会。这一次妈妈决心要“为自己活”接受人生中第一份正式工作,但面临要搬到另外的城市,所以一家三口又开始面临困境。

妈妈执意“任性”一次坚决离开,爸爸不接受自己在布鲁克林带Oliver,所以孩子处在一个“被抛弃”的处境,父母双方都不愿意要孩子或妥协来找其它方案尽量满足孩子需求。和妈妈搬离,意味着要离开熟悉安全的环境,和爸爸分开。留在这儿,爸爸不接受也看似无法照顾自己,甚至一气之下,Oliver说他想和咨询师Paul住在一起。正如Oliver说,他喜欢Paul,Paul能够理解他。当然,咨询师不可能跨越边界满足自己的自恋,这是Oliver父母应该承担的责任,而且他也要帮助这个家庭重建亲子关系,Paul婉拒Oliver,但小小的Oliver却像被同伴拒绝抛弃一样生气,带着气愤不情愿的和父母离开。让我感动的镜头就发生在Oliver在离开布鲁克林之前最后一次见咨询师,大家也可以感受一下这个画面。

腾讯视频_腾讯视频

不知道大家看完之后是什么感受,我看完哭的稀里哗啦的。一方面这个小男孩就像当时被父亲抛弃独自照顾母亲的小Paul的处境有些类似,Paul在治愈Oliver的过程,也像是给小时候的自己进行疗愈;另外一个点就是我感受到了咨询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之中给来访带来治愈的那般力量。在屏幕外的我都感觉有被Paul共情到,他的温暖,坦诚,温情以及和来访之间建立的支持的安全的治疗联盟本身就是一种治愈。我看到Oliver在一开始接到电话时还是带着气愤的,说着说着他似乎也看到了事情是有可以解决的方案的,他也是可以做到的,他的未来也会慢慢展开适应,Paul也会在他需要的时候继续接听他的电话。Paul告诉他,这可能需要一段时间适应,一切都会变好的。原来的Oliver是完全没有希望和力量,但放下手机的那一刻,他的那部分无力感有了支撑。生活可能并非会如他愿,但他发现了自己往前走的力量。最后的镜头就停在了两人对视的画面,没有文字,眼神里已经看到了理解~

我有时候也会对talking therapy (谈话治疗)存有些疑问,就能单纯凭借聊天就能修复关系就能走出痛苦吗?看到这里时我想,起效的可能不是谈话,恰恰是谈话过程中咨询师对来访的共情和其他“技术手段”,在安全的、支持的、涵容的咨访关系基础上让来访再次回到了受伤的那个故事片段里,咨询师陪着来访重新去感受了一下发生了什么。从转向去面对的那一刻,曾经受伤的那些外界条件(来访完全没有能够理解,支持他的环境和资源)已经发生了改变。这一次咨询师充当了有教养能力的“父母”给了来访所需的理解、包容、支持和容纳,来访终于敢再去揭开伤疤去看去感受那些痛苦,这次的环境让他拥有了面对的力量,他也不再是那个担惊受怕的“孩子”。当再去面对其他的伤口或面对未来的类似情境的时候,至少来访会更加勇敢一些,因为他知道世界上有人能够理解他,支持他,陪伴他,他会越走越远,越走越有力量,越走越成熟~我想,这应该就是咨询带来的力量吧~

今天参加的课程里老师也形象的描绘了动力学流派在做什么,他们不急于解决来访当前的问题,因为他们认为这些困扰来访已久或给来访带来巨大痛苦的事情或情境一定是有原因的,这个原因就存在于来访的生命画卷里,咨询师要做的就是陪着来访打开这轴丰富多彩,也可能是伤痕累累的画卷,一起来看看在来访身上都发生了什么,是什么在潜移默化(潜意识)下让来访进入了类似的痛苦循环之中,然后找到这些事件的关系,以疗愈的同盟关系重新滋养或“重新养育”来访者,以此打破西西弗式的痛苦循环。其实很治愈有没有?

上午的课程同样提到了一个点,就是父母关系特别糟糕要不要为了孩子不离婚(貌似这也曾是奇葩说的某个辩题),我其实挺同意老师的看法的,我也觉得离婚可能比委屈双方继续制造更大矛盾对孩子长远要更好一些,但这里的前提是父母双方都能够成熟面对这件事,尽量降低离婚对孩子的伤害。因为不离婚的话既然积怨已久双方的矛盾会更加激化,孩子在冲突当中又想不让父母争吵又能感受到父母情绪的暗流涌动、愤怒甚至是恨,还不如让孩子看到成年人的世界是可以分开但同时继续都爱自己和家人的。虽然退一万步讲,不管父母有多大的冲突,孩子从底层还是愿意有个完整的家,有父母在身边,但这种存在对将来孩子自己发展亲密关系和人格发展都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比较理想化或明智成熟的方式是将孩子加入到家庭会议当中,让孩子了解到父母要分开的现实情况,但也让孩子知道,这并不会影响父母双方对孩子的爱,他们还是会以各种方式照顾孩子爱孩子。让人稍显悲哀的是,很多家庭在处理这类事情上总要争个你死我活,拼命抹黑攻击对方,让孩子都会陷入混乱,爸爸(妈妈)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她到底爱不爱我,是不是我被抛弃了?这当然是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

Anyway,随着大家认知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感情的处理似乎也都在发生着变化,希望大家在看网上的狗血“剧情”的时候,作为父母也好或孩子也罢都站回自己的角色探究看如何能在尽量降低伤害的条件下保护孩子和当事的各方。无论分与合,都是离别都是伤,这是没有输赢的游戏,我们当然都期待happy ending,但童话里不也都是骗人的么,哈哈哈~

推荐这部温情的《In treatment》

-The End-

公众号:克里斯小本本

 4 ) 11集:面对不断攻击自己的来访者,如何做到不生气?

mia和paul约了早上7点的诊疗,可是paul迟到了12分钟。mia很生气,说自己付钱的男人也会放自己鸽子。mia又问到laura,她看了本来她不应该看的信件。她对laura充满了嫉妒和敌意,最后她把信件丢在了地上。paul问她是否要自己捡起来。mia说他一定很生气,一定想要她快点走。她从地上捡起信件放到桌上准备离开。这个时候,paul说了一段话,让整个过程神反转。他说mia这样刺激他是因为比起直面痛苦这样来得好些,她把愤怒发泄到paul身上。mia被戳中了,起身说起了充气娃娃。说了她想象中paul对laura做的事情。一段充满了张力的对话,paul让她继续,她似乎进入了一种催眠模式。后来走的时候,paul打开门把手的时候,她又问和laura做了没。paul说这是门把手效应。他说没有。

整个过程我好奇的是他身上的按钮为何没有被触发,在不断被攻击的时候,还可以看清后面的事实。如果是我,早就被带节奏绕进去了。

 5 ) You're an excellent therapist.

很出色,竟然这么出色。

每个人都很触动我,而且无论年龄性别职业,人类共通的东西都摆在那里 让你去共情和拥抱。看起来是卷入自己去成全别人的职业,其实也是如同世间一切的职业一样彼此互利共生,或者互爱共生。

我只是没有想到Paul还爱过Gina哈哈哈哈哈,虽然更多的是崇敬叭。下一季会出现什么呢,Wendy?义诊?Walt?小女孩小男孩还会出现吗?既然Paul觉得自己应该与更多的人接触,很期待下一季的人类了。

先马,等过了毕业这会再一集一集的写分析。

 6 ) Walter最动人

几个故事中,Walter的故事最先打动我。

大公司的CEO Walter晚上失眠,来看心理医生。

谈话中Paul知道Walter的女儿在卢旺达做志愿者,对小女儿的担忧也许是失眠的导火索。担忧一被表达出来,引发了Walter的 Panic attack。

第二次来访,Paul对Panic Attack进行追问,回忆起来上次发生的时候是楼下保安换人的时候,老的门卫去世来了一个新人,Walter在电梯里发作。Walter每天和老门卫说Hi,关系并不亲近。

然后追忆起第一次Panic attack 是六岁时候,躺在哥哥的房间里。哥哥十六岁了,秋天就要去耶鲁上大学,最优秀的学生,跳级。几天前游泳时溺亡。父亲把Walter从邻居家接回,说这是你的房间了。那天晚上是第一次发作。

从此以后Walter不再是个孩子,他要照顾父母感受,不能哭,要优秀,母亲喝醉了,要记得查看厨房是否忘记关火。

那个6岁之前的小孩一生之中把所有人都放在自己肩上,直到68岁,不再是CEO了,不知道该怎么面对所有人,不知道该怎么照顾自己,让自己内心的小孩从六岁开始慢慢长大。

 短评

继承了上一季的许多因子,比上一季感人,但是这季的几个故事有雷同的内核。虽然分析时有精神分析派的动力性,有客体关系的理想化分析,有格式塔学派的觉察,有认知学派的思维模式分析,但更多的是存在主义学派的分析,死亡,意义,特别是责任,甚至可以说,这几个故事的内核是责任问题

7分钟前
  • 雅尼以西
  • 推荐

去过therapy才能知道Paul是多么优秀的therapist…

11分钟前
  • taxi & donut
  • 力荐

第二季的麻烦更普通人一些,太贴近生活所以一次不能看太多。仍然很棒,男主换了发型之后简直犯规。

12分钟前
  • PARKER
  • 力荐

Pual疯了,我求求他别这样,他不可能把每个人都救下来……他不可能走进每个人的生活拯救每一个人……我真的求求他别这样

16分钟前
  • 轻松熊你轻松吗
  • 还行

比第一季还要精彩,几乎有一半的剧集都会看哭。关于真相与真实,责任与义务。Paul 的精神分析里有太多自我暴露了。有两个地方他处理的很棒:1,Mia 问他列举任何一个我们亲密的时刻,他说:现在。2,和 Oliver 临别时的那通电话。这个爱尔兰男人,这样一双深邃的眼睛,谁不爱呢?

20分钟前
  • 饥饿艺术家
  • 力荐

真的超赞。PS这一季一定请了一位牛逼的配乐师,bm太经典了。。。

25分钟前
  • 平平无奇小天菜
  • 推荐

几乎每集都会看哭怎么破。它改变了我很多。Some people naturally have more heightened emotional responses than others. You've been working hard to change your nature which is probably a futile enterprise. But a continual effort to do that could make you very angry or insecure.

29分钟前
  • 有恐高症的鸟
  • 力荐

既深刻又温暖。看到Pual就很安心。Paul在支撑着很多人,Gina支撑着Paul,这才是世界温暖运行的方式。Gina最后是不是很难过?如何能既身在其中又看出自己的Pattern呢?

32分钟前
  • 默笙依
  • 力荐

看不起心理治疗看该剧也有很好效果。。

34分钟前
  • 睡美
  • 力荐

这家伙说啥心理治疗都是扯淡。——你不仅仅是听、你还观察、你还解析、你鼓励人们去审视自己的行为模式。——我可能做了那些事,但那都不是人们想要的。他们想要个爱他们的爸妈,他们想要关注、他们想要情感、他们想要希望、他们想吃药、他们想做爱。可我给不了他们这些东西。

36分钟前
  • Myonlystar
  • 力荐

paul是个卷入过多的咨询师,在咨询室试图找到自我存在的意义。在他反移情作为父亲的case,总是可以相对处理比较好,反而则不是。

41分钟前
  • Miss Prejudice
  • 力荐

第二季比第一季更好,paul呈现出真实和迷茫的一面,而且拥有许多温情和动人的力量,多次情感和对话让我落泪。

43分钟前
  • 雨哲
  • 力荐

这是我看过最不商业的美剧了!没那么狗血,表演精彩、场景简单!

45分钟前
  • my1989
  • 力荐

比起第一季,差了那么点意思。and every teenage girl is a total disaster!

48分钟前
  • 秦娥夢斷秦樓月
  • 较差

比第一季更深刻、更真实了。诊疗故事随着Paul个人生活的颠覆也在慢慢转变着。所有演员都很出色。继续恶补第三季!

51分钟前
  • 刘冰格
  • 力荐

看完第二季,有种不舍得的感觉,怎么只拍了三季,5555,再看一季就没有了。

53分钟前
  • 清心
  • 力荐

为therapist平反的系列剧。起初也觉得在短短数十分钟的therapy里,聊的都是毫无建树的内容,病人想要fix problems想要索取爱,therapist却只能固守着boundaries隔岸观火般淡然聆听,所以每个病人都抗拒合作与帮助,therapist劳心劳力却又不讨好。直到最后将病灶心魔一步步抽丝剥茧般摊开,随即而来的是拨云见日般情感内核的冲撞。如果我与GB孤男寡女共处一室,肯定越过boundary先犯罪了再说。

54分钟前
  • pinomax
  • 推荐

中国现在心理医学这个行业必将火爆

58分钟前
  • 云中
  • 推荐

竟然比第一季还棒!!

59分钟前
  • 果丹皮吃掉啦
  • 力荐

这一季几乎全部是关于奇葩父母如何给带给子女成长磨难以及幼年经历对一个人的整个人生的影响的故事。而心理医师保罗自己也一直在母亲留下的阴影中挣扎。感叹这个世界奇葩父母何其多。

60分钟前
  • 坐忘齋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