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唐十八陵第一季

记录片大陆2019

主演:内详

导演:内详

播放地址

 剧照

关中唐十八陵第一季 剧照 NO.1关中唐十八陵第一季 剧照 NO.2关中唐十八陵第一季 剧照 NO.3关中唐十八陵第一季 剧照 NO.4关中唐十八陵第一季 剧照 NO.5关中唐十八陵第一季 剧照 NO.6关中唐十八陵第一季 剧照 NO.13
更新时间:2023-08-16 02:49

详细剧情

 长篇影评

 1 ) 笔记‖大唐上岗皇帝简历⑧李豫编年及元陵

✔︎陕西省富平县庄里镇东北檀山♢元陵

封内周四十里,由内城、神道和下宫三部分组成,内城四周依山势夯筑城垣,呈不规则矩形,四面各僻一门,以四神命名,门外各置石狮一对、筑阙楼一对、东西二门相距2500米,南北两门相距2700米,四隅建有角阙,朱雀门外设神道长600余米,其南端筑有乳台1对、闕台1对、均为高台式夯土建筑,神道东西两侧,对称列置石刻,种类数量与唐建陵相同(由南向北依次有华表1对,翼马、鸵鸟各1对,仗马及御守5对、翁仲10对)。

石狮、筑阙楼各一对
东西二门相距2500米,南北两门相距2700米
朱雀门南端

现存东西两阙址,间距80米,残高4米,阙台以南的神道上,现存石人翁仲9件,东面文臣5件,西面武将4件,石人身高2.1-2.6米,胸宽0.7-0.9米,文官头戴珰附蝉进贤高冠,广袖袍衣,双手执笏于胸前,神态肃穆,武馆头戴高山冠,腰系革带,足着武士靴,靴头露袍外,双手执剑,剑穗绕于剑柄,神态威严。北门外,现存石狮一对,阙台遗址一对,仗马石刻5件。在阙台遗址北处,原有仗马3对,分两列排列。

东面文臣5件、西面武将4件
武官石像

♛李豫

开元727年1月,东都上阳宫,皇长子李豫出生,十五岁封广平王。

安史之乱爆发,李豫被封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统帅郭子仪李光弼等,一年后,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杀死,安庆绪继位大燕,公元757年9月,李豫任统帅,郭子仪为中军,联合回鹤军共计15万人,在长安沣水之东的香积寺以北,与10万叛军展开决战,唐军大胜。

公元758年5月,李豫被立为皇太子。

公元762年,35岁的李豫在程元振李辅国的拥立下,继承皇位,成为大唐历史上第一个由宦官拥立的帝王。叛乱尚未平息,李豫捧杀李辅国(掌握禁军),先奉为尚父,任命司空兼中书令,李辅国成为赵高之后,第二个宦官任宰相。再通过拉拢程元振(掌握一支百步穿杨的禁军),以宦官制衡宦官,在得到大部分禁军的支持后,李豫下令接触李辅国官职,并派人暗杀。

公元763年,史朝义战败,安史之乱结束。李豫招降安史叛将,亲族一律不加追究。

于是藩镇相望于内地,大着连州十余,小者由兼三四,藩镇割据出现。

安史之乱后唐版图

又因为调西北戍军平叛,使边陲空虚,西北吐蕃乘虚入侵,陷落河西陇右。

公元763年10月,吐蕃集结吐谷浑、党项、羌、氐,共20万重兵向唐朝发起大规模进攻,边境告急,程元振却置若罔闻,吐蕃长驱直入,直到逼近长安,李豫才知敌寇入侵,李豫逃亡陕州。长安又一次沦陷。郭子仪临危受命,吐蕃军队却已带着战利品撤离。李豫削去程元振官籍,遣返回家。

公元764年正月,郭子仪手下仆固怀恩(安史之乱中,率整个家族浴血疆场,一门之内死亡46人,满门忠烈,却被宦官洛奉先诬告与回纥勾结,被逼反叛)在河东拉起反旗。公元765年9月,仆固怀恩纠集回纥、吐谷浑、吐蕃、党项等数十万大军,兵分三路入侵长安,途中仆固怀恩暴亡,郭子仪单骑盟回纥,成为历史上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经典战例。

仆固怀恩
回纥、吐谷浑、吐蕃、党项等数十万大军
郭子仪单骑盟回纥

李豫任刘晏处理财政,对漕运、盐政进行改革,改善安史之乱后拮据的财政状况。

公元779年6月,李豫病逝于大明宫紫宸殿,终年53岁。

藩镇割据局面已现

 2 ) 细节错误百出,制作组长点心吧

最近看了纪录片《关中唐十八陵》,整体看下来,我觉得没有《西汉帝陵》拍的好。《西汉帝陵》每集内容都会围绕着帝陵本身,来讲述陵墓的位置、规格、陪葬物、背后的故事等等,也会顺带着讲述墓主人的生平事迹,让人可以对陵墓和墓主人有个全方位的了解。

但是在《关中唐十八陵》里,每集都在大篇幅地讲述皇帝的生平事迹,几乎做成了帝王传记,而陵墓本身反而成了陪衬,涉及内容较少,已经背离了讲述皇陵这个初衷。

如果说是受资料所限或者制作团队有自己的想法,才如此处理的,节目好坏与否属于见仁见智,这我还可以理解,但是我在《关中唐十八陵》上发现的大量细节上的错误与问题,就让人忍无可忍了。

比如在唐肃宗建陵那一集,其中有杨国忠的个人介绍,上面说“杨国忠与安禄山的矛盾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这一句话,重复了三遍;提到“与太子李亨的矛盾最终使杨国忠被杀”,重复了两遍,而且第二遍提到的时候,后半句还没写出来,导致上下语句不完整、不通顺。

提到“李林甫”时,写成了“李李林甫”、“李林铺”;还有说什么“外企跋扈,名怨沸腾”,你是想说“外戚跋扈,民怨沸腾”吧;还有“诛遂贤臣”“迸拔淹滞”,也许是我无知了,谁能教教我这是啥意思?出自哪里?我查了半天都不知道是啥。

紧接着下面的一句话直接震惊了我:“杨国忠作为一人之上万人之下的宰相”,都“一人之上,万人之下”了,那还能是宰相吗?这宰相做着还有啥意思?你白给杨国忠,他也不要呀。

整个介绍错别字多、语言不顺、逻辑不通、标点不规范等等问题,比比皆是。

就当我以为这只是个例的时候,心想还是别这么斤斤计较吧,要允许别人犯错误,于是带着宽容的心态又看了下一集,而在这一集,制作组似乎在告诉我:你太小瞧我了。

唐代宗元陵这一集,在杜甫的介绍里,用超大加粗的字体写着“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生”,我当时差点儿以为我学初中语文的时候背错了,赶紧查了一下,发现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问题是你前面提到这首诗的时候,还是对的,这才几秒呀,到这里就写错了。

另外,关于杜甫的介绍明显是在东拉西扯,排版混乱、语句不通,一看就是拼凑的,杜甫要是看到的话,棺材板儿估计都按不住了。

虽然我的心灵两度受到了摧残,但是我依然没有放弃,我坚持看了第三个,这次我特意没有连着看,我跳了一集,这就到了唐顺宗丰陵这集。当我看到广陵王的介绍时,我整个人瞬间就不好了。

“广陵王,中国古代王爵。历朝封广陵王者17人。唐宪宗李纯,原名李淳,被立为皇太子以后改名。初封广陵王。”这TM直接抄的百度百科呀,连标点符号都没改。

你说你抄就抄吧,好歹改改呀。在这集里都提到了广陵王是唐顺宗的长子了,你直接介绍他的身份不就完了嘛,还用的着写“广陵王,中国古代王爵。历朝封广陵王者17人”这句话吗?不多余吗?

其他集,我是没勇气看下去了,但是我估计全都存在这样的问题。我算是发现了,出问题的全是个人介绍这一块儿,基本上就是从网上找到一些文章或者百度百科东拼西凑抄来的。

我拜托你们能不能找个懂行的人写写,好歹检查检查,花不了多少钱。制作组是不是以为人物介绍出场时间太短,不会有人仔细看呀。

 3 ) 笔记③大唐上岗皇帝李治乾陵

唯一一座,一个陵墓埋葬两个皇帝的陵园。

✔︎陕西省乾县梁山✧乾陵

长孙无忌认为,梁山位于长安西北,在八卦中属于乾位,乾为阳、为天,为帝,高宗定名乾陵。公元683年12月,唐高宗李治崩逝于东都洛阳贞观殿,武则天开始营造乾陵。陵塚为梁山主峰,半山腰开凿墓穴,设造地下玄宫,经300个日夜,主体工程完工。

公元684年8月,葬高宗于乾陵。

两重城垣,将陵园分隔为内外两城。

乾陵周八十里,地面布局神似长安城格局,环山夯筑内外两重城垣,间距约220米 。城垣把陵区分隔为内城、外城和下宫及陪葬区三部分,相当于长安城的宫城、皇城和外廓城。

内城以玄宫为中心,平面呈方形,四面各置一门,以四神命名。南为朱雀门、北为玄武门、东为青龙门、西为白虎门,门外各置石狮一对、筑阙台一对,城垣四隅角阙,城内建有献殿,供后世帝王子孙举行祭献仪式的主要活动场地,是陵园的主体建筑。还有偏房,回廊、阙楼、碑亭等辉煌建筑群多处。

外城以神道为中心,外置体积硕大的雕刻精致的石刻群,共有128件,由南向北,分别置华表、翼马、鸵鸟各一对,仗马及牵马人5对、翁仲10对,无字碑(东)和述圣纪碑(西)各一通,六十一尊藩臣石像和石狮一对。

【六十一尊藩臣石像】东29尊,西32尊,是当时参加高宗葬礼的少数民族官员和邻国的王子、使节。

【述圣纪碑】高6.78米,宽1.86米,重约89.6吨,由五块方石榫卯套接而成,碑顶为庑殿式,基座雕有獬豸和海石榴纹,碑为七节,俗称七节碑。象征日月、金木水火土,寓意唐高宗的文治武功如日月星辰,普照天下。武则天撰文,李显书丹。

无字碑上后世留下的契丹文字

【无字碑】高8.03米,宽2.1米,重约98.84吨。无字碑的阳面从上到下刻满了小方格子,准备在石碑上刻字而用,据推断碑文可能已经写好,李显对于对母亲的积怨,不愿刻碑。

主峰以南,东西对持两峰,其上各筑一阙,均为三重阙,为乾陵的天然门户。西南面是下宫区,是后代皇帝谒陵时的行宫,平日侍奉人员居住的地方。

梁山东南部,分布着17座陪葬墓,星罗棋布。章怀太子墓、永泰公主墓(地面封土覆斗型)、懿德太子墓规格最高,过洞、天井、甬道和墓室到处都绘有壁画,从题材上可分为建筑、仪仗出行、宫廷生活、星象和图案花纹等六类。

【线刻画】乾陵博物馆收藏的线刻画,大多集中于石椁内外、石门上下、石墓志四侧和石雕基一座之上,其中以石椁上数量最多。石刻线画以线条为主的艺术,刻出的线条或刚劲挺拔,或圆润秀美,一刀到底。

墓道口

墓道口在北峰南面半山腰处,墓道成斜坡型,长63.1米,宽3.9米,由4000多块长方形的石条顺着坡势,一层层填砌,共39层,在每块石条上凿出燕尾凹槽,然后用铁栓板镶嵌其中,缝隙之间浇注锡铁浆液,使整个石条与大山浑然成为一体。与旧唐书记载相符。

♛李治

公元649年5月,李治继位,时年22岁,年号永徽。

李治攻灭了长期为患的西域西突厥,使大唐的疆土东至日本海,西达咸海,南抵越南,北约贝加尔湖,约为1237万平方公里,唐朝最大版图。

 4 ) 笔记‖大唐上岗皇帝简历⑤李旦编年及桥陵

✔︎陕西省蒲城县西北丰山✧桥陵

李隆基选址,将李旦葬于距长安110公里的蒲城(改名奉先,成为和东都洛阳一样,同为中央政府直辖的刺县,一座县城为桥陵服务),耗资国家财政1/3,动用3万劳工,耗时33年。

陵墓占地29顷90亩4分,分为内外两层城,内城以整座丰山为中心,四周依山势修筑城垣。平面形状成刀把形,完全类似当时长安内城格局。城垣周长13.32公里,仅仅比今天的西安城墙短400米。

陵区邮陵园、神道、下宫、陪葬区四大部分组成。陵园四面各有一门,以四神命名,门外各置石狮一对,筑阙台一对,均为三重阙,四隅建角阙。

朱雀门内,建九开间献殿,宫殿和陵署10余座。陵园内设有陵台令及主文、主乐、主辇、典事等官员23人,陵户400余人,另有折冲府,专门陵园护卫工作,房舍140余间。

下宫区位于陵园的西南部,南北长515米,东西宽401米。由内外两重宫阙构成,内建有寝殿,以供奉墓主灵魂的起居生活。

南北门外均有神道,北门神道内列置仗马三对,沿袭昭陵六骏、唐北门屯军,也与汉魏以来,天子驾六制度有关。南门外长625米、宽110米神道两侧,由南向北依次为华表1对,獬豸、鸵鸟各1对,仗马5对、石人10对,神道南端乳殿一对。

【华表】通高8.64米,由座、身、顶三部分组成,座为方型,柱身八棱型,线雕缠枝卷叶纹及各种兽禽图案,柱顶为仰莲呈桃,象征王者纳谏。

【獬豸】有翅膀的独角兽,能辨善恶,身似鹿,头似牛,顶有独角,前肩有双翅。

桥陵墓道位于东坡半山腰,略偏神东轴线东,墓道长约70米,宽3.78米。以阶梯状深入山腹20米,墓道内全部用石条填满。

石条上皆有编号,按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千字文顺序整齐排列。

墓道北端可砌石条30层,表层石条261块,共用石条3900块,石条上下层之间铺0.1米厚的黄土,以石灰灌缝,

桥陵地宫为三层墓室结构,前墓室是皇帝接见朝臣的地方,放奇珍异宝;中墓室是皇帝的书房,放喜欢物品;后墓室摆放棺椁,按唐朝礼制,帝王墓要摆放1000种食物和各色药酒。

【景云钟】,高1.65米,重6吨,李旦撰写铭文,宣扬道教教义。

陪葬陵区陵墓呈拱卫,镇守之势。

其中【惠陵】以帝陵体制建造。公元710年,李旦第二次登基,长子李成器让贤李隆基。

开元29年,公元741,63岁的李成器病逝,玄宗赐封让皇帝,号墓为陵。

玄宗也爱及兄弟,死后皆以太子礼葬之,因而有三座太子墓。

♛李旦

公元662年六月初一,李旦在含凉殿出生。

公元684年2月7日,李旦的登基,和刘皇后被武则天软禁。

【扬州兵变】【越王李贞兵变】反对武则天摄政,要求李旦亲自处理朝政,武则天派左金吾将军丘神绩、左豹韬大将军鞠崇裕率兵讨伐,不到20天,平息叛乱,将李室王朝打击殆尽。

公元689年,武则天使用周历,李旦上表请母后登基,赐自己武姓,让位武则天。

圣历元年3月,武则天召回庐陵王,李旦辞太子位让李显。

延和元年8月,李隆基和太平联手平韦氏,李旦让位给李隆基。

公元716年,李旦在太极宫百福殿驾崩,终年55岁。

 5 ) 笔记‖大唐上岗皇帝简历⑩李诵编年及丰陵

✔︎陕西省富平县陵前村虎头山♢丰陵

丰陵无陪葬墓,陵园内城平面为不规则矩形。南北长约1700米,东西宽约1500米,四面各僻一门,以四神命名,门外各置石狮一对、筑阙楼一对、四隅建有角阙。南门外设神道,其南端筑有乳台1对、闕台1对,由南向北依次有华表1对,翼马、鸵鸟各1对,仗马及御守5对、翁仲10对。玄武门外置仗马三对。

阙楼一对
丰陵华表,刻有妙音鸟

偶然取石发现丰陵墓道,长15米,宽2.4米,推知玄宫规模较小。

♛李诵

李诵十九岁时被立太子。擅长隶书,有勇有谋。泾原兵变,德宗出逃奉天,李诵执弓矢居左右,随后奉天告急,面对四十多天的围城,李诵身先禁旅,鼓舞军心。

公元804年九月,李诵突患风疾,口不能语。

公元805年正月,德宗驾崩,宦官封锁宫内外消息,急召翰林学士郑絪卫次公等人,草拟遗照,打算废太子另立储君,卫次公拥立太子长子广陵王李纯,保住李诵皇位。

公元805年正月二十六日,李诵继位,时年45岁。李诵继位后,病情加重,口不能言,仅仅通过摇头点头来处理政务。

永贞革新

王叔文王伾太子侍读,深得李诵赏识,柳宗元、刘禹锡亦为东宫旧部,史称‘二王刘柳’。

顺宗是唯一拥有详细工作记录的皇帝

首先罢免贪酷的京兆尹李实(宗室亲王),一月后,释放宫女和教坊900余人,免除百姓积下的课税租赋,罢停供奉,将宫市、五坊小儿等全部废除。

改革的利刃触犯了宦官集团的利益,李诵又长病不起,俱文珍密令担任神策军将领的宦官拒绝接受改革派委任的范希朝为左右神策军行营兵马节度使,以防宦官手中兵权被剥夺。

王叔文担任户部侍郎时,俱文珍假借顺宗削去原任翰林学士的头衔,剥夺他参决政事的权力。李诵病重,俱文珍联合郑絪,卫次公闯入李诵寝宫,掏出已经写好的字条:立嫡以长,李诵点头,众人正式立李纯为太子。

公元805年8月4日,俱文珍等人逼李诵禅位。

公元806年正月,46岁的李诵病逝于兴庆宫咸宁殿。


 6 ) 笔记‖大唐上岗皇帝简历①李渊编年及献陵

唐代帝陵的形制有两种,一种是堆土成陵,即选择地势较高的地方,深挖墓穴,然后选择封土夯筑成土山一样的土堆;另一种是因山而陵,即选择地势优越的山峦,从旁边凿石洞为墓穴,成为名副其实的山陵。

✔︎陕西省三原县东北徐木原✧献陵

唐朝初立,忙于平定各地分裂割据势力,无暇顾及丧葬之事。公元635年,高祖李渊病危,临终遗言:其服轻重,悉从汉制,园陵制度,务从简约。虞世南上书,以汉魏为例,说明厚葬无益,无故聚敛百姓,为盗之所有。房玄龄认为,以汉高祖长陵高九丈,过于奢侈,东汉光武帝乃中兴明主,尊为成式。唐太宗决定按光武帝原陵,高六丈的规模营造献陵。

献陵以园陵及神道为主体营建,西南部塬下设宫区,东北部为陪葬墓区,平面略成方形,尊以方为贵的传统礼制,陵冢位于陵园的中部偏东,封土堆呈覆斗形,封土高19米,底部东西长139米,南北宽110米,由黄土夯筑,层次明显,每层15厘米左右。

在高士廉、阎立德等人的主持下,历时5个月的营造,当年10月,李渊正式下葬献陵。据《长安志》记载,献陵规模宏大,封内二十里,原有地面建筑378间,是唐代帝陵中,堆土为陵的代表。陵园四周土质夯筑神墙,陵园内原有献殿、下宫等建筑,是皇家举行重大祭祀仪式的中心。

献陵堆土为陵、仅置石刻12件,内城四门各有石虎一对,南门外三百米处有石犀一对,再南100米处有石华表一对,石刻品类极简。石虎,现存于献陵南门外东侧,高1.72米,长2.7米,宽1.06米,呈行走状。石犀,现存西安碑林博物馆,长3.35米,高2.12米,重约10吨。

高1.72米,长2.7米,宽1.06米,呈行走状。

献陵陪葬墓集中在东及东北方,东西4000米,南北1500米,有初唐功臣贵戚陪葬冢52座,封土大部分为圆丘形。李凤墓(李渊第十五子,貌王),李凤和妻刘氏的合葬墓。墓内周壁都晖有绘画,从其分布可以看出,墓道、过洞,天井的建筑壁画象征着大门、过厅、庭院。

♛李渊

公元566年,出生于北周时期关陇贵族。祖父李虎与杨忠、独孤信、宇文泰并称北周八大柱国。母亲与隋文帝的皇后亲姐妹,隋文帝是李渊的姨夫。

公元573年,李渊的父亲李昞去世,七岁的李渊继承唐国公。

【雀屏中选】窦毅为女儿比武招亲,要求参选者射中屏风中孔雀的眼睛,李渊射中,顺利求娶窦氏,即太穆皇后。

公元611年,邹平县王薄起义,二三年内农起义席卷全国,起义军逐渐形成三股较为强大的力量,河南李密的瓦岗军、河北窦建德、江淮杜福威的农民起义军。

公元615年3月5日,明公李穆一家因为流言被灭门,李渊心中隐隐不安,隋炀帝命李渊镇压起义军,晋升太原留守。【太原】是隋朝的边防重镇,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为河东之根本。

公元617年7月,杜福威占据历阳、窦建德加冕称王、梁师都据郡起兵、刘武周兵进汾阳、李密攻下兴洛仓,威逼东都。帝国除了长安、洛阳、江都,只剩下太原。趁着隋军主力被瓦岗军在洛阳牵制的时机,李渊晋阳起兵反隋,率义兵3万西进关中。关中是天下的政治中心,战略意义非比寻常,对隋朝君臣及天下群雄的心理影响,是其他各地无法比拟的。李渊沿途招降农民起义军和地主武装势力,废除隋朝苛法暴政、开仓济贫,半年内,李渊军队超过20万,在政治和军事的双重压力下,长安城的隋军很快土崩瓦解。

公元618年3月,隋炀帝在江都被杀,隋灭。

公元618年5月,李渊在长安登基,改国号唐,年号武德。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发行开元通宝,促进农业经济和商业经济的发展。

李渊曾言“谁夺得天下谁就是太子”来激励李世民,李渊对储君的犹豫不决,终于导致了玄武门政变的发生(公元626年6月4日),被迫禅位李世民。

公元635年5月,70岁的李渊在太安宫去世。


看完11集回来评价:这套纪录片含金量不够。以帝陵为主题,但是30分钟至少15分钟讲皇帝生平,文案还不太行,第一集对隋炀帝全贬,李世民篇一直到李旦篇结束,仿佛在看的是大明宫词剧情。但帝陵营造和构造部分,给的平面图很有用,文字引用的是《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又因为帝陵没开,只能讲地面的石头,两句话说完的事,能讲15分钟。

纪录片提到的:唐开山为陵,初衷是节俭,为了节约民。开山只需要百来天,包括乾陵才用了300多天。有学习到!!!

 短评

全是全景式普及,高空航拍很棒,诸陵特征很清晰,壁画式动画很生动。可惜细节太少,平均30分钟似乎缺少侧重。

10分钟前
  • daangel
  • 推荐

这个题材挺好的,解说不错

12分钟前
  • laozo
  • 力荐

中唐帝陵讲得不错

13分钟前
  • 鹿鸣
  • 推荐

以帝陵切入讲历史,视角很不错。内容简略但好在足够清晰,适合小白。

14分钟前
  • 既望
  • 推荐

将来再去西安,一定要去看看这十八陵

17分钟前
  • 花开荼蘼
  • 力荐

有助于我梳理大唐脉络。

20分钟前
  • 布卤
  • 推荐

虽然的确不是那么全面仔细,但是能看到有人做这些事情,已经非常开心了。无意中看到的,每集三十分钟,讲述了唐朝的十八座帝陵,航拍画面也是十分喜欢了,也梦想有一天走完这十八陵。

21分钟前
  • 允执厥中如是闻
  • 力荐

基础科普层次的纪录片,适合我这样的短期唐史爱好人士。游览这些帝陵是对于唐史非常有价值和趣味的一次补充,毕竟很难有机会一一走遍。比较有意思的,一,昭陵和其他帝陵的大臣陪葬墓数量之比。二,无为之主睿宗李旦死于盛世,陵墓极其雄伟宏大。盛世之主玄宗死于乱世,身后沦为孤家寡人。

22分钟前
  • 诸葛钢铁
  • 推荐

对唐代帝王的了解仅限于前六帝,对后十二帝可以说知之甚少。本纪录片以唐陵为线索,讲述唐代帝王重要事迹,对于了解唐史梗概很有帮助,看到元和中兴,期待第三季。

26分钟前
  • 是心
  • 力荐

女儿已看:记号

28分钟前
  • skaio
  • 推荐

很精彩,期待拍完

32分钟前
  • 紫云英
  • 力荐

个人觉得里面主观性评价太多了

37分钟前
  • シヤナ
  • 力荐

终于等来了第三季完结篇!虽然文案平平,历史讲得也比较概略,但胜在是国内首部系统科普唐朝历代帝王的专题片,尤其还涵盖了晚唐天子很难得。。节目组历时几年能坚持拍完也是诚意可嘉。。

38分钟前
  • 星尘
  • 推荐

本来能4星的,五毛钱特效真够让人反胃的。

42分钟前
  • Amnesiac
  • 还行

学历史,看古迹,高空拍摄气势恢弘

45分钟前
  • 清茶不烈酒
  • 力荐

蛮好的啊 就是科普层面 以后可以跟着纪录片实地去看看关中唐陵 最期待还是昭陵

48分钟前
  • 使君子
  • 推荐

最近喜欢看历史

51分钟前
  • 深夜入梦
  • 推荐

没有全看完,但是感觉想看皇帝传记的内容并不完整丰满,想看唐陵知识的内容也不够充实全面但是科普的精神值得称赞

56分钟前
  • 冰茶茶
  • 还行

第一季看完 不错

58分钟前
  • 井底之瓜-o-
  • 推荐

没有汉陵拍得精致,不过作为普及的纪录片及格了。

1小时前
  • sweetbear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